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sdf20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人高发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颈动脉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疗效,包括两部分内容:(1)观察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2)探讨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疗效。第一章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影响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彩超检查提示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实验组给予巴曲酶间断降纤治疗(20U,分4次,隔日使用,每间隔3个月使用)联合他汀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日),同期纳入未接受巴曲酶治疗但是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完成随访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共96例,降纤组50例,对照组46例。实验组基线与随访颈动脉斑块厚度分别为2.45±0.8mm与2.32±1.2mm,对照组2.34±0.6mm与2.41±0.7mm,降纤组颈动脉斑块厚度趋向稳定,对照组斑块厚度较基线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36)。而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目,斑块灰阶中位数评分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间断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对于斑块厚度可能有稳定甚至逆转作用。第二章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加强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间断使用巴曲酶(20U,分4次,隔日使用,每间隔3个月)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纳入未接受巴曲酶治疗但是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2年随访期间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和颅外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患者136例,实验组69例,对照组67例。随访期间共10例出现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实验组4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心绞痛2例),对照组6例(脑梗塞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脑出血1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缺血性卒中复发事件偏低,分别为2例(2.9%)与5例(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然而,与文献报告的卒中复发率相比,本研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2.9%)。降纤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例(5.7%)与6例(8.9%),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RR=0.675,95%可信区间=0.174~2.509;P=0.625)。结论:巴曲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然而未增加颅内外出血事件,疗效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比试验探究雌激素与诺氟沙星联合用药在治疗妇女萎缩性阴道炎时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所有接诊的萎缩性阴道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80名作为试
<正>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享年85岁。陆游少年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
<正>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水源,亲近自然的本性。不是每条河流边上都会有城市,但几乎每座城市中都会有一条或几条河流,今天,一起关注流淌在我们身边的河流。"请
温室气体减排是全世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立场泾渭分明,观点亦可谓南辕北辙。争论的核心在于哪些国家应该承担减排义务,承担多少减排义务,为
本文分析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审计风险提出了相关的防范建议。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潜力开发以及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新课标的改革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与管理的创新,新形势下我
餐厨垃圾与城市污水厂污泥共发酵是垃圾资源化的一种方式。本文提出通过在餐厨垃圾与城市污水厂污泥共发酵过程中增加脱氮除硫关键技术,以提高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研究了不同混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教学方式的学科,面对学生怎样才能构建成为一个合理的科学教学模式,并使他们产生兴趣,这是每一个从事体育教学方面的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
要素集聚可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的正外部性,对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尤为重要。基于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当前各省创新要素集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