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剖宫产是目前解决难产及危重产科急症的重要手段,子宫收缩乏力仍然是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盘的剥离方式是否对子宫的收缩产生影响,术中如何剥离胎盘,是自然剥离还是人工剥离仍没有定论。有研究认为人工剥离方式子宫收缩与胎盘剥离不同步,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过程,增加了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风险[1-8],但也有研究认为两种胎盘剥离方式对出血量并无影响[9-10]。另外,胎盘剥离方式是否对术后病染有影响扔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研究认为人工剥离胎盘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如子宫内膜炎、切口感染等的风险[1-2],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另外,关于胎盘剥离时间对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量的影响相关文献也较少,最佳的胎盘剥离时间仍有待进一步进行探索。本文通过对满足研究条件的272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探讨两种胎盘剥离方式对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病率的影响以及最佳的胎盘剥离时机。 方法: 对2015年3月~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病房行剖宫产手术的272例足月剖宫产产妇按胎盘剥离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剥离组(138例)及人工剥离组(134例),所有产妇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瘢痕子宫、巨大儿、出血性疾病、多胎妊娠等影响出血等因素。通过监测术前及术后24小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水平的变化(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静脉给液均为2200ml),计算其术前术后差值以评估出血量多少,统计手术过程中特殊子宫收缩药物如欣母沛安列克等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记录术后切口感染、子宫压痛及体温变化(术后24小时内2次体温超过38.5℃)了解术后病染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定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列联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1.134例人工剥离胎盘组和138例自然剥离胎盘组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术前红细胞比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值在两组中均有较术前下降,自然剥离胎盘组血红蛋白浓度差值(6.3±7.3 g/L)与人工剥离胎盘组(6.2±7.7g/L)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25>0.05); 3.术后红细胞比容的差值在两组中均有较术前下降,自然剥离胎盘组红细胞比容差值(2.07±2.47)与人工剥离胎盘组(2.08±2.10)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3>0.05); 4.人工剥离胎盘组138组中有43位产妇应用了特殊子宫收缩药物(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类药物),自然剥离胎盘组仅有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人工剥离胎盘组138组中有10位产妇在术后24小时内出现两次体温超过38.5℃,自然剥离胎盘组出现了6例,两组产妇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恶露异常及宫体压痛等明显感染迹象,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在手术时间方面,自然剥离胎盘组(60.0±11.5min)与人工剥离胎盘组(60.3±11.0min)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1>0.05); 7.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自然剥离胎盘组(342±48ml)与人工剥离胎盘组(539±97ml)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自然剥离组中没有需要输血的病例,人工组有4例,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中有15例在术中应用药物后子宫收缩仍欠佳的情况下实施了B-lych缝合术,而自然剥离组有3例,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子宫收缩药物应用日益成熟的今天,人工剥离胎盘组较自然剥离胎盘组并未引起明显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比容的下降,人工剥离胎盘没有明显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 2.缩宫素及特殊子宫收缩药物在人工剥离胎盘时的应用较自然剥离明显增多,人工剥离胎盘似乎仍对子宫的生理性收缩恢复过程产生了影响,剖宫产术中自然剥离胎盘可以明显降低这类药物应用的几率,且人工剥离胎盘干扰了子宫收缩的自然反应期,增加了特殊缝合方式、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的风险,如无特殊情况需要快速娩出胎盘,仍以期待其自然剥离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