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海刺水母及樽海鞘的分子鉴定,毒性评价及毒素蛋白筛选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具有的水螅世代(无性繁殖)和水母世代(有性繁殖)交替的特点造就其巨大的数量群体。水母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其毒液主要由多种蛋白质、酶和多肽组成。由于水母毒素非常不稳定,极易失活,为后续的分离纯化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的同时也导致了水母毒素的鉴定、蜇伤的中毒机理以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的缓慢。近年来,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水母转录组、蛋白组数据库并通过序列比对的方式筛选水母毒液中的毒素序列可以突破传统液相色谱活性检测需要大量活性样品、鉴定数量少的限制。与此同时,以构建多组学数据库及其联合分析为核心,结合形态学分析、保守序列筛选、毒性效应分析以及干预作用等系列研究,可以在水母相关新物种鉴定、主要毒性蛋白筛选以及毒性机理与干预策略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水母蜇伤防治相关研究水平的提升。本课题我们首先对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北部和北冰洋,伞面上有一个硕大的特征性黑色星星图案的黑星海刺水母(Chrysaora melanaster)进行毒性评估、物种分子鉴定、组学分析与毒素蛋白筛选等系列研究。采用类似方法进一步对从南极海域采集的水母样未知物种进行了分子鉴定、组学分析与毒素蛋白筛选分析。
  1、C.melanaster组织提取液(Tissue extract, TE)的生物毒性。体外研究表明TE(0~1.2mg/mL)可以呈剂量依赖性降解纤维蛋白原α链,且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采用麻醉状态的小鼠,静脉注射TE发现其半数致死剂量为4.96mg/kg。在高剂量7.2和12mg/kgi.v.下,注射TE后小鼠心率和血压出现不可逆地急剧下降并在15min内迅速死亡。在中剂量3.6mg/kgi.v.下,静脉注射TE后小鼠心率和血压在前5min内迅速下降,然后维持在注射TE前的40%和60%。低剂量1.2mg/kg对小鼠的心率和血压影响不大。因此,C.melanasterTE具有蛋白酶活性、溶血活性以及心血管毒性等水母毒液常见主要生物毒性。
  2、成功构建C.melanaster总RNA转录组与miRNA数据库。转录组中共有66,254条unigene被成功拼接,其中23,965(36.17%)、16,823(25.39%)、7,833(11.82%)和5,459(8.24%)条unigene分别在NR、SwissProt、GO和KEGG数据库中被成功注释。在NR和SwissProt注释序列中,首先筛选出保守序列MT-CO1,通过形态分析和MT-CO1系统进化分析,确认所研究物种为C.melanaster。然后利用NR和SwissProt中的毒素数据库成功筛选出150个毒素相关mRNA,包括90种金属蛋白酶、14种磷脂酶、14种丝氨酸蛋白酶和32种其他毒素。将150个与毒素相关的mRNA分类为72种毒素,最后利用被识别的554条miRNA和72种毒素mRNA之间构建了一个由5,676个节点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图,包括72种毒素靶点和5604条miRNA。其中与毒素Nas-13相关的mRNA结合301条miRNA最多,与毒素Dpy-31和SP-Hepsin相关的mRNA结合6条miRNA最少,平均每种毒素mRNA的结合miRNA的数量为78条。在554条miRNA中有550条对应到毒素,其中miRNAcme-undef-168靶向36种毒素mRNA最多,平均每条miRNA靶向毒素mRNA的种类为10种。研究结果表明miRNA可以互补地调节与毒素相关的mRNA。
  3、借鉴于C.melanaster的研究方法,对在南极海域捕获的一种类似水母的未知物种DA-6进行了物种分子鉴定与组学分析。通过构建的转录组筛选出保守序列MT-CO1,随后进行形态分析和MT-CO1系统进化分析,DA-6被成功鉴定为一种南极樽海鞘(Antarctic Salpa sp.)。转录组成功拼接并获得47,183条unigene,用NR、SwissProt、GO和KEGG数据库分别成功地注释了11,954(25.34%)、10,006(22.21%)、4,469(9.47%)和4,901(9.71%)条unigene。以所构建的转录组为参考数据库,在蛋白质组分析中共获得4,680条多肽和1,280个蛋白,并在GO和KEGG数据库中都成功注释了549(31.98%)个蛋白。此外,还成功筛选出89条毒素相关unigene和5种毒素蛋白,89条unigene中包括金属蛋白酶、磷脂酶、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毒液磷酸二酯酶、过氧化物酶、毒液凝血酶原激活剂、C型凝集素和黄曲霉毒素等。其中,金属蛋白酶、磷脂酶、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是海洋有毒动物中常见的毒性组分。
  本研究表明C.melanaster是一种具有酶活性、溶血性和心血管毒性的有毒水母。通过构建转录组筛选出毒素相关的mRNA,并进一步研究表明miRNA可能通过靶向于毒素相关mRNA而在水母毒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mRNA和miRNA序列同时为C.melanaster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公共数据库。此外,本研究还首次通过从头拼接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了物种DA-6为南极Salpasp.。并分析,筛选其潜在的毒素基因和蛋白,同样为进一步研究南极Salpasp.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参考数数据库。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农村土地的征用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失地老年人的问题越来越值得社会关注。失地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健康保护、文化娱乐、家庭照顾等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改善农村失地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是一个需要受到多方面、多层次关注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区、老人自身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对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从三个方面作了一定的对比和分析,并对他们失地后如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促进因素和逻辑起点而人力资本理论自身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成熟,仅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不能涵盖和支撑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因此,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局限性  关键词: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逻辑起点;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白囊耙齿菌是一味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药,为填补白囊耙齿菌子实体的研究空白,全面开发其药用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白囊耙齿菌子实体不同提取物防治慢性肾炎药理活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白囊耙齿菌小分子部分对慢性肾炎的预防作用,并将小分子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和结构鉴定,确定了小分子部分预防慢性肾炎的活性成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综述部分:对白囊耙齿菌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白囊耙齿菌化学成分研究局限于多糖、腺苷和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囊耙齿菌发酵菌丝体粗多糖具有抗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关键是要协调好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关系前者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做大蛋糕;后者以分好蛋糕,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根本必须协调好两大机制,注重效率尺度和公平尺度的内在统一,实现社会和谐,同时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关键词:动力机制;平衡机制;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07-03     实现在完善社会主
期刊
摘要:IPO(即首次公开发行)的显著作用是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但是,由于我国的IPO市场存在很多扭曲的现象,如IPO的抑价现象IPO首日超额收益等,造成了IPO效率体制的低下,所以引进高效率的市场发行体制是必然选择,加入了数量歧视能力的询价体制被证明是提高IPO效率的有效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行政制度的束缚,询价制度在我国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对我国股市2002—2004年(
期刊
环丙烷不仅是天然产物的重要结构单元,也是相关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分子合成的关键中间体。生物活性分子中引入三氟甲基可显著改变其极性、酸性、偶极矩、亲脂性以及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物理、化学及其生物学性质。目前,三氟甲基功能化环丙烷已在医药、农药、功能材料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
  1、相关实验原料合成
  本实验以2,2,2-三氟重氮乙烷(CF3CHN2)作为C2合成子,利用廉价易得的三氟乙胺盐酸盐与亚硝酸钠,在温和安全条件下高效合成9种CF3
蓝莓(Vaccinium spp.)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与东亚的多功能小浆果类果实,具有抗癌、抗氧化、保护视力、保护心血管等药用价值。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其中花青素是一种黄酮类水溶性天然色素,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增强人体免疫等生理功能,在临床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有巨大潜力,但因其稳定性较差,易受温度、pH值、光照等条件影响,从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本文对蓝莓主要化学成分和色度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壳聚糖修饰的蓝莓花青素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东五加皮的重要药源,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药用和食用历史。截止目前,国内关于短梗五加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技术和茎皮根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此外,尽管短梗五加全株已被国家批准为可用于饮料生产的新食品原料,但在饮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叶片苦,口感差,往往不被应用。课题组前期在探索短梗五加叶苦味物质的过程中发现,短梗五加叶中含有以chiisanoside为代表的大量的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肿瘤和抗急性肝损
伊犁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其鳞茎入药,味苦、甘、微凉,归肺、心经,在临床上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良药。伊犁贝母被收录在《中国药典》中的“伊贝母”项下,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维药之一,且产量较高,和同类贝母相比较具有较高的生物碱含量。现代药理学表明,伊犁贝母具有镇咳祛痰和抗炎抗菌等生理活性。为进一步了解伊犁贝母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伊犁贝母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研究,为伊犁贝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多因素、致死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功能减退、认知学习能力下降。目前临床上能够有效治疗AD的药物较少,且多为治疗靶点单一,副作用较多的化学药物,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开发多靶点治疗、副作用低的新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黄藤为防己科天仙藤属植物黄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以黄藤素和药根碱为代表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菌、保护神经、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我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