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了解山西地区近年来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特征。②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发病的相关因素,为肝癌的病因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对该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降低PHC的发病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对其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首发症状、相关病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史、AFP、丙肝病毒标记物等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20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3.5:1,年龄分布为24~88(58.10±11.42)岁,高发年龄段为50至60岁之间,发病率占38%,3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少占1%;职业构成其中农民119例,占59%。有肝硬化家族史者占21%,有肝癌家族史者占6.5%;28%患者有饮酒史,25%患者有吸烟史。②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以腹部不适、憋胀或腹痛者占51%,还有一些少见症状者,如表现为行为异常者2例,以呼吸系统表现者3例。③在PHC患者中79%有HBV感染史,肝炎病毒感染率为85.5%,有64.5%合并肝硬化;④HBV感染者中,感染模式为"HBsAg(+)、抗-HBe(+)、抗-HBc(+)”者,占51.3%(77/150);150例HBV相关性PHC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64.0%(96/150),检测阳性标准为HBV-DNA≥103IU/ml,HBV-DNA载量在<103IU/ml者占39.3%,在103-105IU/ml者占36.7%,≥105IU/ml者占24%;⑤150例HBV相关性PHC患者中有60例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感染HBV C基因型占80%,感染B基因型占20%,未发现其它基因型;⑥肝功能损害情况分析:AST升高较ALT升高更明显,ALP GGT升高显著,总胆红素的升高不如ALP GGT升高明显;⑦AFP阳性者占72%,AFP≥400ng/ml者占阳性人数的55%。结论:在本地区PHC患者中,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发病年龄是以50~60岁高发,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大多有肝硬化病史,乙肝病毒感染仍为PHC的主要病因,其感染模式以HBeAg阴性乙肝为主,并且伴有HBV低水平复制。HBV C基因型占80%,提示可能本地区HBV C基因型与PHC的发生更加密切相关。吸烟和饮酒可能是肝癌的诱发因素。AFP水平在PHC的诊断中仍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是指一国范围内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大致均等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地指城乡所有适
公益广告承载、传播人文情怀、社会道德和主流价值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相契合。应当整合多方面力量,举办公益广告大赛,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利用2000年9—10月北京市西部城、郊3个站点的探空资料,分析该地区秋季边界层高度的平均变化规律,探讨边界层内温度、风向、风速的廓线性质和结构特征,了解其时空变化和差异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面临变革,需要数字出版人才来推动此次革新。本文分别从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新媒体企业、高校等领域的数字出版人才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并对数字出版转型
目的分析Gs蛋白α亚基基因(GNAS1)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5例及健康对照162例,采用PCR-RFLP分析GNAS
<正>2015年10月19日"中国二维码产业促进工程河南行"活动在信阳启幕。当天,二维码注册解析中心还联合相关机构在信阳市正式启动了全国茶叶追溯认证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我国茶
当前我国可食用林产品生产管理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监管无力,存在很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可食用林产品产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可食用林产品质量管理,健全
本文综述了1,2,4-三唑[1,5-a]嘧啶-2-磺酰胺类ALS抑制剂的开发现状及合成路线,并对后环合法进行了研究,选用了两种β-二羰基化合物及多种取代芳胺合成出了两系列1,2,4-三唑[1,5
当前,诸多作者都试图从射频系统的内在原理和结构上来进行主题讨论,而忽视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为此,研究茶叶物流追溯系统前需要厘清追溯系统的功能定位,以及供应链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教育的新理念。和谐校园要体现教育本质——以人为本,要遵循校园建设规律——系统论的科学理论。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校园的塑造要从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