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引《尚书》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書》为儒家重要典籍,其所記言行、典章、制度、思想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都有很多引《尚書》用例。碑刻文獻與其他文獻相比,有其特殊性。傳世文獻多經後世改寫,又在流傳過程中多有訛誤。而碑刻文獻就是各時代遺留下來的直接材料,未經篡改,最真實、時間最明確,因此,碑刻引文是我們可資利用的寶貴資料。我們可以從碑刻的引文當中考察《尚書》今古文在當時的流傳及應用等情況。對於碑刻文獻引經,學者們一直少有關注,清代學者僅對漢碑引經有過輯錄與研究。近年來開始有學者對碑刻文獻引《詩經》加以研究,但引《尚書》研究還是空白。本論文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碑刻文獻引《尚書》文字為研究對象,利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研發的“魏晉南北朝石刻語料庫”研究平臺,對照傳世《尚書》文本進行研究。在原有語料庫的基礎上,加入東漢時期碑刻,以使語料庫與研究內容對應,并利用數據庫檢索功能,將此時段碑刻引《尚書》內容搜集整理,建成“漢魏晉南北朝碑刻文獻引《尚書》數據庫”,以此作為研究基礎。本論文分為四個部份:第一章:緒論。介紹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明確材料來源,說明研究目標及研究方法。本章還對研究現狀介為四個部分加以綜述,分別為:相關《尚書》研究;傳世文獻引《尚書》研究;出土文獻引《尚書》研究;相關碑刻文字研究。明確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現狀,以便於本論文的撰寫。第二章:漢魏晉南北朝碑刻引《尚書》概況。本章統計了碑刻引《尚書》的各種數據,總結出碑文引《尚書》的不同類型。通過數據統計可以看到,引今文多于引古文,總體來說,今文影響較大。引文在各章之間分佈極不均衡,某些篇章如《堯典》、《舜典》、《皋陶謨》都被大量引用,而其他篇章引用較少,也有多篇從未被引,可見《尚書》各篇影響不同,重要性不同。從引文形式分析來看,引用類型豐富,多變化,異文多,變體多。從引文在碑刻中的分佈來看,某些紀念類碑刻、男性墓主碑文引《尚書》較多。從內容來看引文多為讚頌類文辭。第三章:漢魏晉南北朝碑刻文獻引《尚書》今古文考。本章考證了碑刻引文141條,分析其用字與釋義,全面參考前人著述,并參照《漢石經》、《說文解字》、《魏石經》等《尚書》用字,確定碑文引文用今古文情況。其中用今文《尚書》字的有45條,占32%。用古文《尚書》字的有34條,占24%。今古文用字相同的有48條,占34%。用今文家文意的有11條,用古文家文意的有5條。從碑刻引今古文的數量來看,退是用今文《尚書》稍多。從各時代引文的今古文分佈來看,自古文《尚書》出現後,今文和古文一直在社會上并行,甚至互相影響。第四章:漢魏晉南北朝碑刻文獻用《尚書》典故研究。本章主要研究在碑刻文獻中所用到的源自《尚書》的典故,其中有典故句、典故語、典故詞三種形式,而以典故詞為主。通過碑刻文獻用例分析,完善了《漢語典故人辭典》的釋義,也補充了一些失收典故和典故變體。碑刻用《尚書》典故多有熟典,用典變體多,內容多為讚頌。
其他文献
消瘰丸是<医学心语>中治疗瘰疬的代表方剂,由玄参、浙贝母、生牡蛎组成.
高考作文为"应试"而作,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文学创作。那么,高考作文应具备哪些亮点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呢?一、新颖生动拟标题高考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并不是"作文题目",只
铁路无站台柱雨棚为四周开敞建筑,通常采用钢结构形式,为风敏感结构。通过对14个无站台柱雨棚风洞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共性特征,并与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
对建设装饰装修工程造价精品资源共享网站进行了探索,首先对课程进行定位、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思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然后主要从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精
伴随当代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频器技术日渐成熟,新产品以及新应用屡见不鲜。近几年来,伴随变频器的日渐普及,变频器在港口设备方面
鉴于传统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and generative grammar/T-G语法)在解释以“HERE构式”为代表的特殊句式语义成因上存在的不足,以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图式为指导,
市民社会的产生,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在不同的国度,往往呈现出某些相异的特点。中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近代的西欧迥然不同,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不
近年来,我国高职的教育工作不断持续发展,随之人们对其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高职英语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科目之一,在应试教育和德育教育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掌握英语知识
基于驱动-路径图式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V+上/下"最初表达受动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对于参照体的由低及高或由高及低的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