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更新与改造背景下沈阳站与东京站对比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建筑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用特色建筑作品来支撑新型城市化建设,反对“千城一面”来讲,研究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建筑史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通过学术研究、政策法规研究,用国际化视野和理念,推动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关于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常常被人所忽视。本研究以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沈阳火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日本东京火车站进行案例的对比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来分析中日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差异,并为之后的城市地标性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相关参考。为什么沈阳站和东京站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却经历百年之后更新改造之后,却以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呈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两座车站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历史环境和改造背景,通过对两座车站单体建筑的空间区位、平面功能、立面风格、细部装饰、结构技术手段和景观环境的分析研究,寻找单体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差异。同时又从建筑所处的街区环境、空间场所,分析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和东京丸之内历史街区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差异,最后从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对比了中日两国在保护原则和指导方针、“真实性”原则、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以及建筑遗产保护制度与法律的差异,并归纳总结适合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策略。最后通过沈阳站和东京站对比研究,得出两座车站的保护原则和建设的指导方针的不同;中日之间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同;沈阳站和东京站对于“真实性”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的定位不同;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策略的不同。这四点是本文研究重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对异同点进行分析,用理论来更好地解决实践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两座车站的研究来阐明和揭示其在建筑遗产保护过程、参与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的不同,同时上升到中日之间相关制度措施的对比,并为中国以后在城市地标性建筑遗产保护、历史建筑改造及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等领域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启发。
其他文献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和同龄幼儿一起在常规幼儿园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幼儿园生活,发挥潜能,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特殊的幼儿,他们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异于正常的幼儿,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我们要采用不同的融合教育手段关爱特殊幼儿,培植互相关怀的园所文化,促进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同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优质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期刊
“双减”背景下,教师对学生作业减量增效可谓刻不容缓。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单元视角的大单元教学正当其时。由此,当前中学教育就产生了一个结构性矛盾:学生的作业仍然是基于过去零散教学而编写的,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单元视角出发,建构起高质量的作业体系,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切实提升育人品质。
采用CFD方法对超声微反应器内的Taylor气液两相流的传质过程进行了模拟。针对传质过程中主要的介尺度结构,包括气泡表面波、空化声流、液相内的局部浓度,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模拟结果有效捕捉了实验难以观测的液膜区域,并将液膜厚度与气泡表面波振动进行了关联,阐释了气液界面附近的空化声流对传质过程的强化作用。根据超声微反应器内Taylor流的传质特点,分别研究了不同流动和超声条件对液弹内和液
教学设计既要理念支撑,又要策略落实.本文以“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探讨了“点全、线联、面融式”教学设计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思考.
机械臂抓取是服务机器人与环境进行交互的主要途径,其成功的前提是对目标物体抓取位置的准确估计。非结构环境中的物体具有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及缺少三维模型等特性,对抓取位置检测算法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服务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未知物体抓取位置检测算法,并搭建机器人抓取系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目标检测问题研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常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因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室外的智能类产品变得司空见惯,例如在无人驾驶、无人机、智慧城市交通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技术更是在视觉感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从像素级别上对物体进行识别分类,还原识别物体形状,非常适合那些不使用框图标识的物体,例如街道、人行道、房屋、路灯杆等物体。同时与传统方法对比它还具有精度高,泛化性好等特点。但是高精
深度传感器的廉价化让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三维数据,也使得服务机器人、无人汽车及工业机械臂能够从更高维度感知周边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能力与效率,深度相机也因而成为智能机器的必备品之一。在机器获取物体的三维数据后,就需要利用该数据对目标物体进行识别与位姿估计,以便进行下一步操作。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单视角三维物体识别与姿态估计方法。本文首先针对深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分别从图像层面与三维点
东北地区作为清代以来保留满蒙等多民族信仰的典型地域,既是蒙古佛教的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内地汉族信仰和藏传佛教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佛教兴盛旺地的东北,清代时期皇太极大力建立多处藏传寺庙,大举发展推行藏传佛教文化,推进了此分支的发展与兴盛。随全国大范围落地生根的汉传佛教,在东北地区的范围辖域下继续东传,也成为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发沿地,东北地区的佛教文化与遗留颇丰,毫无疑问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东北地
背景:尽管近年来肾癌的治疗手段发展迅速,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因此寻求转移性肾癌的更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减瘤性肾切除术(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CN)是指切除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原发灶。肝脏是肾癌较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且代表着不良预后,针对此类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尽管多项研究已开始探索CN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但目前应用CN治疗肾癌肝转移患者
目的:熊果酸(Ursolic acid,UA)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天然产物,据报道它在多种癌细胞系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抗癌活性。但是由于生物利用度不高,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实验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UA的衍生化合物,以期开发为活性更高的抗癌药物。UA232是其中抗癌效果最强,且显著高于UA的衍生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对UA232的抗癌药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抗癌药物的设计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