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的《墨兰图》与《咏兰诗》互文关系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已然成为了一种比德的文化符号,在我国传统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体裁中屡见不鲜,特别体现在“四君子”题材中的《墨兰图》中。在绘画史中,自王维以诗境开拓画境,到北宋苏轼、欧阳修等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文人画理论的倡导之下,至元明清,文人画汇成滚滚洪流,“四君子”成为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以兰花入画成为蔚为大观的文人画创作题材《墨兰图》之前,古代先贤们早已赋予了它拟人的品格。在文学作品中,身为植物的“兰”不断地被人格化,诗人们以其传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也因此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宋代,“兰”成为了高雅文化,最早的兰谱和《墨兰图》都出现于此时,这一时期,植兰、赏兰、画兰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咏兰诗》的出现虽早于《墨兰图》,但二者都是为了表现“兰”这一艺术形象的人格美。文学与图像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了以文征明的《墨兰图》与《咏兰诗》做个案研究,从纵向来看,文征明处于明代,对于发端于宋代的《墨兰图》来说,他位于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从横向来看,他才华横溢,诗书画皆精,有不少《墨兰图》与《咏兰诗》存世。文征明性格平和、与世无争,这种性格导致他的《墨兰图》与《咏兰诗》趋向于温润,区别于其他文人画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通过文征明在《咏兰诗》中对“兰”这一植物的称谓和描述“兰”时对孔子、屈原的提及,论述了“兰”是怎样被人格化的。第二部分通过文征明笔下《墨兰图》的图像逻辑论述被人格化后的“兰”如何在文征明的创作之下进行再次物化,具体表现在形象的塑造、构图的特点、诗书画的结合以及与其他文人画家《墨兰图》的比较中。第三部分论述了文征明《墨兰图》与《咏兰诗》的语象与图示对应关系,文征明通过竹石棘草强化兰花人格、以《墨兰图》图像的视觉美感与《咏兰诗》文本的嗅觉语象进行互补,除了强化增饰与互补之外,诗中物象在《墨兰图》中也相应地有所偏差。同时,诗的“显性色彩”与图的“隐性色彩”在对立的同时也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诗歌与图像的互文,使观者达到了“统觉共享”的审美体验。
其他文献
一专多能,是指科技人员具备一种专业、多种才能。去年,我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后,对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评估要求,开展全面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工作。为了深
<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极为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据统计,一些发达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孩子6岁之前就开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推进,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那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自导”“自演”的的角色误区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充分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真正打造出灵活开放的高效课堂。  教案学案以学定教问题导学生本合作探究笔者所在学校佳木斯市第二中学在规范教案的编写使用上,探索了十年之久。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科书及学情,
所谓的“老来红”是指妇女绝经后,又出现阴道流血现象,很多人认为是癌症的表现。其实引起“老来红”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5种。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日益提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注意利用图书馆,经常到图书馆借书、找资料,以解决工作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也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学生为本,注重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指导,围绕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个方面维度培养。~([1])为落实部编教材的编排意图,使
随着探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启动,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中心必须接受二期课改的考验。学生要探究课题必须博览群书,积累信息,贯通各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的
产品设计的设计结果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就需要对设计结果进行客观且合理的综合性评价。这就需要运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产品的设计及其本身进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