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0种不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菌株224株,细菌105株,真菌77株,放线菌42株。分离纯化的59株拮抗菌中细菌32株,真菌17株,放线菌10株。通过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2株抑菌率80%以上的高效拮抗菌S7、Y10菌。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结合S7菌株的16S rDNA、Y10菌株的IT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序列以及基于同源性序列构建的菌株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S7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初步Y10菌为哈茨木霉。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影响中表明,温度20℃、偏中性条件下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最强,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抑菌作用较弱。S7、Y10菌株在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中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均在50%以上,表明其生防作用不完全是营养竞争作用;S7菌株发酵浓缩液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较好,适应的范围较宽,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的热稳定性较弱,但对pH和紫外线稳定性较好。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试验中采用冰浴研磨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处理的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显著高于只喷无菌水的对照,其中只接灰霉病菌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灰霉病菌+S7处理和灰霉病菌+Y10处理的防御酶酶活性;再次为S7菌株和Y10菌株处理的防御酶活性。生防菌和灰霉病菌混合处理中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御酶活性最低。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中,用菌悬液进行喷施,并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病情指数,发现只喷S7、Y10处理的均无发病,其它处理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害。不同处理中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效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防治效果,最后为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治效果。说明,S7、Y10菌株的预防作用强于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课程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比较严重以及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这就使得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将构建混合学习模式并将其应用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期望该模式能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混合学习研
额外维与膜世界因能解决理论物理学中的基本难题如宇宙学常数问题和层次问题而备受关注。膜世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各种物质场和引力局域化在膜上,从而在低能下能
雷电灾害是常见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列为第三大气象灾害。本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建筑物等效截收面积采用实例,选用防雷的不
目的:脓毒症是由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失调而引起的致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脓毒症可能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而肺功能障碍会导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脓毒症治疗手段主要依靠抗感染、器官支持等,并且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脓毒症。脓毒症继发ARDS的机制主
在目前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经济鱼类,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肝脏脂肪过度蓄积进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等症状,免疫
细胞器是生物细胞内结构、功能相对独立的亚细胞结构,不同细胞器有着不同的生物功能,它们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随着生物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器之间存在通信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关键,总体说来,营改増的初衷之一是国家希望能够借此达到结构性减税的目的,其本意对于企业有利,但对具体企业而言,其实际效应未必与政策设想完全一致
目的:通过观察祛风理肺颗粒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风盛挛急证患儿的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评价祛风理肺颗粒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有60名儿童符合CVA标准并纳入,将纳入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祛风理肺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治疗。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症状,期间均给予详细指导和护理。4周后,观察患儿治疗后
学位
实现CO_2高效分离是解决CO_2减排和能源气体纯化问题的关键。在众多的分离技术中,膜分离技术具有固定投资少、能耗低以及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有望实现CO_2高效分离。但是现今的CO_2分离膜气体渗透选择性能不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在诸多的分离膜中,促进传递膜依靠功能基团与气体组分产生可逆反应,强化气体组分在膜内的传递作用,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能。聚乙烯基胺(PVAm)是一种典型的促进传递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