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公告及其担保模式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数据的经验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含A、B股)总数达到2532家,股票总市值超过23万亿元,足见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及其影响力。证券市场作为最主要的直接融资市场,其发展及壮大与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双方,即证券的投资者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发行者的参与度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通过寻求上市等途径发行有价证券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有闲余资金的投资者通过在直接交易市场购买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的方式获取投资收益。而由于证券交易脱离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因此,信息的传递成为交易双方的互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证券投资者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年报以及重大事项披露公告等方面,而对这些信息的解读与消化吸收最终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然而,虽然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但我国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融资结构却始终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统计结果显示,非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规模约占其融资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可见,向银行申请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缓解资金难题的最重要途径。因而上市公司向银行贷款的行为也成为其必须向投资者披露的重大事项之一。该项披露公告将产生宣告效应,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及消化从而最终对投资者行为造成影响并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
  一般而言,银行贷款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首先,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将对借款企业进行严格的资信调查及风险评估,因此,调查合格并最终获得贷款的企业,可能向市场传递出一种企业自身资信状况良好的软信息。其次,银行贷款的发放将有利于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并通过债务负担的形式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减少企业经营者将自由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可能性。同时,上市公司通过申请银行贷款的方式,还可能向投资者传递出一种公司股价并未被高估的有利信号。最后,在贷款发放之后,为保证借款企业能够严格遵守合同,按时履行还款义务,银行将会对其进行持续的一系列贷后监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及专业优势,严格控制企业的风险水平,防范企业违约及破产损失。因此,本文推测,银行贷款对借款企业的以上作用将使得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公告向投资者传递出一种正面信息,即市场将对企业的银行贷款公告做出正向反应。
  而在银行贷款公告中所包含的信息中,担保类型信息及借款者与担保人之间的关联关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已有的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担保的作用进行的解释。逆向选择模型认为,担保主要解决的是银行与借款企业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在贷前无法完全的掌握借款者的资信状况,因此优质的企业希望通过提供担保的形式为其资信提供证明,以获得银行较高的信贷额度或者较低的贷款利率。而道德风险模型指出,银行能够在贷前对借款企业的资信做出准确评价,而却无法在贷后对借款企业的行为进行完全的掌握,事后的风险不对称可能导致企业违约而给银行带来坏账损失。因此,银行会要求资信较低的企业通过提供担保的形式,作为其还款来源的保障,从而减少企业违约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此外,还有融资交易成本理论,关系型贷款理论等经典理论同样对银行贷款中担保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释和预测。以上理论均支持担保的提供将有利于缓解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认为担保的这一作用同样可能通过贷款公告的发布向股市投资者传递出正面信息。
  将银行贷款中担保类型进行细分后,可以分为抵押担保、质押担保以及保证担保。前两者均以不动产或者动产这一物质的形式作为担保物,因此可以统称为“物的担保”,而保证贷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第三方的信誉保证为担保,因此又可称为是“人的担保”。保证贷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三方的信用保证为部分资信水平不够高却又无法提供足额抵质押物的企业开辟了一条缓解融资困境的新路径;第二,第三方以保证人的形式参与到银行与企业的贷款行为中,将会为银行及投资者提供一些通常情况下难以获得的软信息,增加贷款公告的信息含量。因此,本文在探究担保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保证担保这一特殊的“人的担保”形式,重点研究保证担保对于投资者市场反应的影响力。
  而就借款企业与担保人之间的关联关系而言,提供担保的第三方作为关联方,更有动机为缓解借款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助力显得无可厚非。然而另一种可能性在于,采用关联担保的形式将可能为大股东掏空公司构建一条秘密的利益输送渠道。这种隧道效应将构成对投资者利益的直接侵犯。因此,已有的研究显示,虽不能确认这种利益输送渠道的真实存在,但从以往的教训以及投资者作为风险厌恶者的本质出发,投资者对于关联担保这一形式尤其是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关联担保的行为并不看好,市场整体反应是负向的。而在银行贷款公告中所涉及到的上市公司作为关联担保的接受方,投资者的态度是否会有所不同,以及关联关系将对市场反应发挥多大的程度影响,都尚未经过实证的检验。
  围绕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公告的信息含量及其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作用,本文对四大问题进行了实证方面的检验:第一,上市公司发布银行贷款公告的信息是否会引起股票市场显著的反应;第二,贷款公告中的担保类型信息对市场反应影响程度如何;第三,面对保证担保贷款这一特殊的“人的担保”形式,投资者的市场反应是否会有所不同;第四,担保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关联关系又会引起投资者怎样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关联担保贷款以及关联保证贷款这两种特殊形式的贷款进行了检验,验证关联关系与担保关系或保证关系并存时,会对投资者的市场反应造成怎样的影响。
  首先,本文选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3年共9年的银行贷款公告数据对市场反应的显著性问题进行了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将常用于股票市场研究中的事件研究法引入了对商业银行贷款作用的检验中,首先对假设银行贷款事件未发生时的预期正常收益率进行了预测,再通过银行贷款真实发生后实际收益率与该预期正常收益率进行比较,得出了银行贷款公告所引起超额收益率及累计超额收益率,最后通过参数检验法验证了该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均值为正且显著不为零。从而证明了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公告的披露将会引起股票投资者显著的正向的市场反应。同时,在事件窗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消息提前泄露等不规范问题。
  其次,在科学的测算出超额报酬率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多元回归的线性模型对于引起该异常反应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中,以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中基本忽略的担保类型及关联关系变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辅之以其他贷款特征变量、企业特征变量以及宏观金融环境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担保类型尤其是其中的保证担保对于投资者的市场反应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关联关系则会引起投资者偏负的市场反应。作为二者相结合的关联担保贷款及保证担保贷款,前者对市场反应的影响不再显著,而投资者对后者仍然持看好的态度。此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成长性等基本面指标,仍然是十分看重的。
  最后,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及研究成果,本文呼吁我国上市公司应清楚认识到我国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合理安排融资结构,科学选择担保类型及关联关系,努力培养核心优势,从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角度出发,力争最大限度的缓解公司、银行与投资者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倡导我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应不断完善法规,加强监管,不断改善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提升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其他文献
学位
会议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法偿还174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而破产。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供应商,这场破产风波触发了次贷危机。一年后,危机扩散到投行领域。曾经煊赫一时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在短短半年之内灰飞烟灭。与此同时,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也问题重重。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正当人们为这场罕见的金融风暴唏嘘不已之时,希腊债务危机又在国际金融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不久之后,爱尔兰、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