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抗毒素系统异质性表达与持留菌形成的单细菌水平研究

来源 :邓敏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anluyi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对抗生素具有耐受性的非遗传表型,通常占细菌总数的10-4-10-6,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多药耐受持留菌的形成过程中,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阐明TA系统在持留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新的思路,TA系统可作为新型的抗菌药物靶标,以缓解持留菌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和细菌耐药问题。蛋白质作为生理功能的主要执行者,蛋白水平研究对于解析TA系统与持留菌形成的关系至关重要。TA系统包含毒素和抗毒素两个同源分子,毒素干扰细菌复制、翻译、分裂等生命过程,抗毒素则中和毒素。TA系统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低,细菌中毒素蛋白数量最多不超过100个拷贝,少则低至几个,且TA系统在不同细菌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达;而持留菌由群体中极少数细菌表型变异产生,丰度极低,研究难度大。因此,如何在单细菌水平揭示TA系统异质性表达与低丰度持留菌形成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难点。本论文基于课题组研制的纳米流式检测装置(nano-flow cytometer,nFCM)高通量、高灵敏、多参数的单颗粒检测优势,结合双砷染料—四半胱氨酸体系和免疫荧光技术,发展了 TA系统单细菌水平研究方法,实现对单个细菌中毒素和抗毒素蛋白的检测,并基于该方法开展TA系统表达与持留菌的形成的单细菌水平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 TA系统在多药耐受持留菌形成中的作用,以及TA系统与持留菌形成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单细菌水平研究的重要性,对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章为单细菌水平毒素蛋白表达与持留菌形成关系的研究。以MqsR/MqsATA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FCM结合双砷染料—四半胱氨酸体系标记毒素蛋白MqsR,成功实现对天然启动子调控下毒素蛋白MqsR的单细菌水平检测。基于nFCM-TC-FlAsH法,我们对利福平(RIF)诱导持留菌形成过程中毒素蛋白MqsR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RIF作用0.5 h后细菌群体中出现毒素蛋白MqsR高表达亚群。对该样品进行持留菌分离纯化,发现提纯后的持留菌MqsR的表达峰与阴性对照相比发生明显右移,证明高表达MqsR毒素蛋白的细菌即为持留菌。此外,持留菌中高表达的MqsR毒素蛋白也明显分为两个亚群,次高和高表达亚群比例分别为39.7%和60.3%,荧光中位值分别为529.7和2030.3,这是首次发现持留菌中高表达的毒素蛋白存在异质性现象。抗生素滥用使得体内或环境中的细菌累积抗药因子发生细菌耐药进化。为探究TA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延长RIF作用时间,分别对作用0.5、3、12、24h的细菌进行分析,发现0.5 h和24 h时MqsR毒素蛋白出现高表达亚群,而3 h和12h时未出现高表达亚群,仅MqsR表达峰发生整体略微右移。为探究MqsR高表达亚群的可能机制,我们检测了 RIF作用不同时间的细菌持留情况,发现细菌的持留菌比例随RIF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且与高表达亚群没有关联。进一步,对RIF作用不同时间的细菌进行抗生素循环诱导细菌耐药实验,发现存在MqsR毒素蛋白高表达亚群的RIF作用0.5 h和24 h的细菌更快发生细菌耐药;RIF作用12 h的细菌也在多次循环诱导后发生细菌耐药,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其整体MqsR表达水平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毒素蛋白表达与细菌耐药进化密切相关。本章通过对毒素蛋白的单细菌水平检测,揭示细菌通过调节毒素蛋白的异质性表达来促进持留菌形成,并进一步促进细菌耐药进化。第三章开展了单细菌水平毒素蛋白与抗毒素蛋白的同时检测,并探究毒素/抗毒素相对含量与持留菌形成关系。分别采用双砷染料—四半胱氨酸体系和免疫荧光技术标记毒素MqsR和抗毒素MqsA,结合nFCM建立nFCM双荧光法,实现对毒素蛋白和抗毒素蛋白的单细菌水平同时检测。采用RIF诱导持留菌形成,nFCM双荧光法检测RIF作用下毒素蛋白和抗毒素蛋白的变化。我们发现RIF作用下细菌的MqsR蛋白含量增加,MqsA蛋白含量减少,结果表明细菌同时调控TA系统中毒素与抗毒素的表达使得毒素/抗毒素相对含量增加,从而导致细菌形成持留菌。细菌在四环素和CCCP作用下通过提高毒素/抗毒素比例来调控持留菌形成,但由于毒素/抗毒素比例变化较小,其持留菌比例增加也较小。此外,在长期的RIF作用下,细菌中MqsA抗毒素含量持续下降,而MqsR毒素蛋白含量持续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到TA系统介导持留菌形成的可能机制:细菌同时调节毒素与抗毒素表达,部分细菌高表达毒素蛋白且降解抗毒素蛋白,使毒素/抗毒素相对含量增加,促进持留菌的形成。第四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复合物经FR-β对M1型巨噬细胞靶向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目的:使用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N-GQDs)与叶酸(folate,FA)制备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FA-N-GQDs)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1.使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
学位
目的:微小RNA(miRNA)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miRNA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衰老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源性外泌体miR-326-3p表达升高,并且具有加速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作用。但是,关于miR-326-3p靶向调节TLR4对细胞衰老的影响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将深入分析miR-326-3p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分
学位
随着芯片向高性能方向发展,其热管理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具有短时高发热特性的弹载芯片,可利用热沉内相变材料(PCM)的融化吸收发热量,短期内抑制芯片温度升高的相变温控技术,解决主动温控装置体积庞大的问题。但受限于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普遍较低,部分热沉难以满足芯片的温控需求。因此,采用添加纳米粒子、添加泡沫金属与添加金属肋片三种方法,对硬脂酸(SA)与RT70两种相变材料进行传热强化,并以温控效果为核心,探
学位
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官方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报道: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每年几乎有26.5万人死于火灾。而幸存下来的数百万人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们为此产生心理障碍并受到来自周围和社会的歧视从而饱受身心折磨。因此为了这一基数庞大的群体达到身心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需要医生不仅能够救治病人的机体创伤,同时也应该将患者所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纳入
学位
随着社会生产需求不断加大,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对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有助于提高电厂余热、汽车尾气等低品位热能的利用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声子热超构(Phononic Metamaterials)由于可在不引起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变化的前提下降低晶格热导率以提升热电材料性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通过
学位
供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联系,谐波是影响工业供配电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电压波,还会影响整个供配电系统,甚至会影响人身安全。因此,工业供配电技术人员应了解谐波危害及治理技术措施。基于此,文章对工业供配电的谐波危害及治理技术措施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工业供配电谐波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其次分析工业供配电谐波检测方法;最后详细分析工业供配电谐波治理技术措施,以期为行业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期刊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普及,通信信号的传输速率变得越来越高。高速传输的信号往往伴随着高峰均比和大带宽的特点,导致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更加复杂。功放的非线性失真已经成为制约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瓶颈之一。凭借性能优越、自适应性强、工作稳定、实现成本较低等优势,数字预失真技术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功放线性化技术。目前用于数字预失真的各类模型,存在着系数数量庞大、计算复杂度高、数值不稳定等问题
学位
目的:探究牵张成骨与骨折早期过程中有明显表达差异的mi RNA和其预测的靶基因,对犬BMSCs的成骨分化是否有调控作用,为阐明牵张成骨能够快速成骨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犬BMSCs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从幼犬胫骨骨髓中抽取骨髓血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方法:(1)显微镜下观察BMSCs的形态学特点(2)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的表面标记抗原(3)茜
学位
储热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热发电机组,通过“白天储存,夜晚释放;晴天储存,阴天释放”的储放热逻辑,解决太阳能发电的波动性。与显热储热和化学储热相比,相变储热可在更小的温差下储存更多的热量,同时拥有比化学储热更好的稳定性,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多数相变储热材料的导热率都较低,严重影响其储放热速率,严重影响了相变储热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变储热材料储释热特性的强化研究是当前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强化相变储热材料储释
学位
随着新型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种类的显示设备在人们生活中广泛普及,人们对于显示设备的品质要求不局限于色纯度、色差、亮度等传统视觉参数,而逐步关注与人体身心健康有关的非视觉参数。在显示设备中组合不同的基色光源光谱功率分布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非视觉效应,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可见,针对显示设备的非视觉效应的研究对保障信息化时代下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显示屏的多基色光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