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英语解说词人际功能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Halliday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也就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即通过语言,讲话者可以表达态度和判断,并且可以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关于人际功能的实现方式,Halliday主要从语气和情态的语法层解释。然而,实现人际功能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评价理论来研究人际功能。从收集的文献来看,人际功能理论建构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人称系统、人际语法隐喻或评价理论。这五个系统或被单独运用,或被同时运用。关于人际功能理论的建构,大多数研究综合运用了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人称系统,而与人际语法隐喻结合的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人际语法隐喻被证明是在总统演讲、广告、戏剧、小说等语篇中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尝试对纪录片解说词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功能。综上,本研究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人称系统和人际语法隐喻四个方面展开。
  现在纪录片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并逐渐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解说词,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向观众传达态度和理念。因此,解说词对研究纪录片人际功能很有价值。
  目前,很多语篇如广告、新闻、国情咨文、演讲、文学作品等涉及到人际功能分析,但是关于纪录片解说词人际功能的分析较少。《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热播,为我国纪录片创作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因此,本研究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法层面,即语气、情态、人称及人际语法隐喻四个方面,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中的人际功能,即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研究纪录片如何通过解说词和观众互动、如何成功地向观众传达理念。
  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讨论,本研究发现纪录片解说词中存在大量表示人际功能的语言资源:首先,纪录片的基本目的是向观众传递信息,现在时、陈述句以及情态隐喻的使用使解说词呈现出客观、真实的特点。其次,纪录片要通过解说词向观众传递其价值观并影响观众的态度、理念,人称系统中第二人称的使用使观众置身其中;低值情态词及作为情态隐喻的疑问句表示对观众的礼貌。最后,《舌尖上的中国》中蕴含的美食文化及人文精神是其大获成功的因素:解说词撰写者通过祈使句将美食的制作过程一一呈现;通过过去时描述的丰厚的历史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又将观众的目光吸引到普通大众的身上。
其他文献
长治、晋城两地地缘文化接近。自赵树理以来,两地文脉赓续,对“晋军”的崛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诗歌”领域也不例外,其中的女性诗人群体,更应值得关注。历届“赵树理文学奖”获奖的女性诗人迄今(2019)共计5位,来自长治的桑小燕、陈小素,晋城的郝密雅、悦芳,相继折桂,——另一席是临汾的裴彩芳,的确引人瞩目,也不仅仅属于巧合。然而,除了以上“赵树理文学奖”的得主,像张奕、周广学、和飞燕(长治)、杨秀清(晋
学位
当代文学自五十年代伊始,为配合毛泽东四十年代《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向,中国作家不但接受“思想改造”,而且纷纷“深入生活”,以期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上有所作为。适逢朝鲜战争爆发,巴金两次奔赴朝鲜,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积累创作素材。此后,巴金先后陆续创作了十四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录在《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三个集子中;此外像《杨林同志》由中篇小说
学位
吴组缃的创作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写作《山洪》之后便再没有小说问世。吴组缃早期主要将目光放在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身上;三十年代尝试用经济理论剖析农村破产的根源;抗战爆发后,吴组缃以小说呈现农民从愚昧盲目到觉醒的全过程,这些体现了吴组缃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他对故乡复杂的情愫。  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以对人物的考察为核心,探讨吴组缃对女性的命运、经济破产之后乡绅农民的生活
学位
同源词研究作为词源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前辈先贤在系联同源词、探讨构词理据方面颇有建树,作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同源词研究成为不断适应学术发展的新课题。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认识词、剖析词的重要方面,就词义来看,抽象概括化的定义是主体人在认识过程中思维作用的结果,因而同源词的分析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有必要从主体认知出发,探寻先民认识词义形成词源义的理据所在。本篇论
儿童是巴金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愿望的聚焦点和想象的载体。本文以巴金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为研究中心,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分析、文本深读、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一步对巴金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创作源流、形象类型、叙述方式、核心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章从巴金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创作源流入手,论述了青少年时代“长宜子孙”的触动、“五四”精神的烛照、“爱的教育”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巴金对弗洛伊德精神
学位
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族隔离制度下非常态的种族关系,被称为“南非社会探索者”。她一生始终关注着南非的现状,即使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后现代社会中南非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聚焦戈迪默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无人伴随我》(1994)《偶遇者》(2001)和《新生》(200
作为晚出的70年代作家,徐则臣(1978—)近年来相继荣获鲁迅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十届),其小说创作实力为业界所瞩目。2004年,他凭借短篇小说《花街》和中篇小说《啊,北京》登上文坛,并在中短篇小说的滋育下潜心构筑长篇小说的叙事阵地。迄今,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计有七部:从第一部长篇《午夜之门》(2007)到《夜火车》(2009)再到《水边书》(2010),徐则臣不断对精神原乡“花街”予
学位
西恩·奥凯西是爱尔兰二十世纪杰出的戏剧家之一,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是他的最大特点,他的“悲喜剧”引领了戏剧创新的新风向。论文通过对奥凯西五部戏剧文本的研究从而分析总结奥凯西“悲喜剧”的艺术特征。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阐述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是对奥凯西“悲喜剧”人物塑造艺术的分析,主要从悲喜交融、矛盾交织、正侧面结合的塑造方式进行研究。第三章是从“悲喜剧”的
借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顺序,进而增加了课上师生及生生互动并锻炼了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尤其是对于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运用机会的外语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上有大量小组互动。然而,外语学习的小组互动的效果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分组模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效果却未在专家与研究者之中达成一致意见。而且,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与多
学位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仅是中国政府对过去一年,甚至五年所做成就的总结,同时也对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计划,其中包括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外交等各个领域,其目的在向国内外政府与民众传达中国政府各方面的做出的成绩,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国的国情与发展现状。是外国了解中国的最好载体,也是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全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