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在浅针治疗失眠有效性基础上,通过观察在失眠患者山根穴上做浅针推刮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段对16导联脑电电信号活动度的影响,分析浅针干预前、中、后不同时段的脑电信号效应脑区,尝试探讨浅针干预影响睡眠的中枢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运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进行的脑电信号数据提取方式与统计学方式相结合的数据再提取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失眠患者,安置在安静的屏蔽室内安静坐位闭眼休息10分钟,按照国际标准导联安放16导联脑电数据线,脑电数据线安放完毕后,开始采集10分钟脑电信号(浅针干预前);浅针干预前的数据采集完成后,用浅针在山根穴处做连续刮推动作,干预开始后即开始采集10分钟脑电信号(浅针干预时);干预时的脑电数据采集结束,即开始采集安静闭眼状态下10分钟脑电信号(浅针干预后);采集结束即停止实验。研究选取30例失眠患者浅针干预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段的16导联脑电电信号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近似熵和关联维度作为研究大脑活动度的量化指标,应用R软件运算近似熵及关联维度,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近似熵和关联维度进行统计再分析,观察浅针干预对大脑活动度的影响。结果:(1)近似熵:①与浅针干预前对比,浅针干预时脑区01近似熵显著性升高(p<0.05);②与浅针干预前对比,浅针干预后脑区C3近似熵显著性降低(p<0.05);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浅针干预前失眠患者脑电信号分为两类,Ⅰ类为:FP1、FP2,Ⅱ类为F3、F4、F7、F8、C3、C4、T3、T4、T5、T6、O1、O2、P3、P4;浅针干预时失眠患者脑电信号分为两类,Ⅰ类为:FP1、T6,Ⅱ类为O1、O2、F3、F4、F7、F8、C3、C4、T3、T4、T5、T6、P3、P4;浅针干预后失眠失眠患者脑电信号分为两类,Ⅰ类为:01、O2,Ⅱ 类为C3、C4、F3、F4、F7、F8、FP1、FP2、T3、T4、T5、T6、P3、P4。(2)关联维度:①失眠患者脑电信号关联维度在三个干预时段的时间主效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与浅针干预前对比,浅针干预过程中F4、P3、O2、F7、T5、FP2、T3脑区的关联维度显著增加(p<0.05),与浅针干预时对比,浅针干预后T4脑区的关联维度显著降低(p<0.05);③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浅针干预前失眠患者脑电信号关联维度公因子1特征量累计贡献率≥80%,浅针干预前失眠患者与F3、F4、C3、C4、F7、F8、FP1、FP2等脑区相关度高;浅针干预时与浅针干预后失眠患者脑电信号关联维度各自公因子1特征量累计贡献率≥78%,浅针干预时及浅针干预后失眠患者脑电信号与F3、F4、F7、F8、FP1、FP2等脑区相关度高。结论:1、由近似熵及关联维度互证可知,浅针干预主要是通过影响以前额区、额区、颞区为核心的脑电信号,调节失眠患者的机体经脉营卫阴阳平衡状态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2、浅针干预过程使得相应前额区、额区、颞区脑电信号近似熵、关联维度降低。3、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术语描述和归纳浅针干预失眠患者的脑电信号的特征,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手段这两种数据处理模式的结合,全面探索干预方式对脑中枢效应影响及其效应脑区,是适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