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于2010年12月1日至2012年3月20日在我院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47眼。纳入标准:1.用降眼压药物能或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IOP≤21mmHg);2.晶体混浊;3.UBM检查及前房角镜检查可见房角关闭≤270°。排除标准为:排除葡萄膜炎,虹膜新生血管,外伤性青光眼,其他类型的青光眼及除外青光眼白内障以外的其他眼病。共分为A、B两组。A组(18例25眼):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可以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IOP≤21mmHg);其中男性5例9眼,女性13例16眼;年龄为49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61.16岁;眼别:OD/OS=13:12;随访时间平均为13.24±1.90个月;其中既往有青光眼发作病史的有18眼。B组(16例22眼):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不佳(IOP>21mmHg);包括男性7例8眼,女性9例14眼;年龄为52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62.86岁;眼别:OD/OS=12:10;随访时间平均为13.14±1.89个月;其中既往有青光眼发作病史的有16眼。术前所有纳入患者均行UBM及前房角镜检查且房角关闭角度均小于或等于270°,行眼底检查排除除青光眼及白内障以外的其它眼疾。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将粘弹剂注入房角,用其液压钝性分离。手术前后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前房及房角结构,需要测量的数值包括: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各象限房角开放度数(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及房角粘连范围,同时监测患者眼压、视力并应用前房角镜检查房角结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按眼压控制情况手术结果可分为两种:1.完全控制,即手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即能使IOP≤14mmHg;2.相对控制,即术后用或不用联合降眼压药物14<IOP<21mmHg。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别及随访期限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3.24±1.90个月随访,A组患者平均IOP由20.13±0.86mmHg降至12.09±1.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数量由2.08±0.49种降至0.24±0.52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完全控制率为80%(20眼),相对控制率为20%(5眼);视力负对数值(Log MAR)由术前0.73±0.37降低至0.3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术前为2.17±0.26mm,术后增加至3.47±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眼房角开放度数均大于270°;ACA:术后各象限房角开放角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其中3眼术后发生前房少量渗出,经抗炎及营养治疗之后消失。经过13.14±1.89个月随访,B组患者平均IOP由41.47±9.39mmHg降至12.57±3.7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数量由2.59±0.59种降至0.82±0.96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完全控制率为54.55%(12眼),相对控制率为40.90%(9眼),1眼眼压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失败;视力负对数值(Log MAR)由术前0.93±0.48降低至0.55±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由2.03±0.26mm增加至3.51±0.17mm,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眼房角开放范围>270°,2眼180°开放;手术后各象限ACA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术后4例前房少许渗出,经抗炎及营养治疗后水肿及渗出消失;1例手术失败,术后用药眼压控制不佳,约1年后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较好。结论:1.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使闭合房角重新开放,术后并发症少,需要继续用药种类减少,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2.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获得有关房角结构变化的客观数据,是评价青光眼手术疗效的可靠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