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积雪特征对陆面水热过程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西风带泛指中纬度从近地面到对流层范围内的盛行西风。作为大尺度环流系统,西风带对外强迫变化十分敏感。有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风带趋于向极移动。西风带位置变化与热带范围扩张紧密联系,后者将进一步导致副热带干旱区面积扩张,并对副热带地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然而,现阶段利用气候模式预估未来西风带及相关系统的变化仍有很大不确定性。鉴于此,研究地球历史时期西风带的变化,
学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科学评估基础报告(AR5)中强调,过去几十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MST)的迅速上升与人类活动影响间具有毋庸置疑的关系。全球增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与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且带来的影响较之平均温度升高更为严重。中国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尤为敏感。从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角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2015年通过了《巴黎协定》,提出1.5/2℃温升
关于亚洲热带陆地和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对亚洲夏季风及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然而对于多个亚洲热带陆地的不同地表特性(如:地形、海陆分布和地表摩擦)与高原地形在亚洲夏季风及越赤道气流形成和维持中的相对重要性如何,仍缺乏定量、系统且细致的分析。本文利用分辨率约100公里的大气环流模式开展有无地形、有无海陆分布和有无地表摩擦的数值试验,首先比较了海洋性大陆、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的不同地表特性和高
火山气溶胶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强迫因子,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在过去千年气候变化中被认为可能起主导作用;在近期气候变化中,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停滞的原因之一。全球季风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伴随其降水变化发生的洪涝、干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全球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因此,理解火山气溶胶对季风区和干旱区气候的影响对认识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理解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学位
准确预报热带气旋路径与强度对中国的防灾减灾尤为重要。深入认识热带气旋可预报性是提高其预报能力的核心问题,发展先进的集合预报方法则是提高其预报技巧的重要手段。围绕上述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基于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NLLE)理论与方法,在误差非线性增长的框架下,利用NLLE方法分别从观测和数值模拟两个不同方面定量研究了热带气旋路径与强度可预报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
中国地处东亚夏季风区,东亚夏季风变化与中国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在未来全球变暖下,东亚夏季风变化是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当前,模式对于东亚夏季风未来变化的预估不确定性较大,其不确定性的来源不明,严重影响了对全球变暖下中国气候变化预估的可信度。本文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28个模式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24个模式,评估了东亚夏季风降水变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增暖最为显著,被称为快速增暖时期。但从1990年代末到2013年左右,增暖速率减缓,这段时期被称为全球变暖停滞期。中国地形复杂,气候独特。伴随全球快速增暖和变暖停滞,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否存在空间上及季节上的差异?影响中国气温及其趋势变化的主导因子是什么?变暖停滞发生前后,又存在怎样的变化呢?这些问题的
学位
区域尺度气候变化预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完善的数值模式和高质量的数据提供科学支撑。区域地球系统模式是认识区域尺度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重要工具。陆面模式是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参数化方案的形式量化、模拟陆地能量和物质循环。参数化区域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是区域地球系统和陆面过程模式研发的重点,然而陆地氮循环及其与碳、水循环的相互作用仍尚未被充分考虑。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