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生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他们得不到社会的正面认可,还要承担生理骤变和即将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多于普通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越加重视,中职生的培养和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作为积极心理品质之一的自我同情能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社会连接性、情商、幸福、乐观、智慧、个人进取、好奇、探索和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与焦虑、抑郁、羞愧、情感疲惫和害怕失败呈负相关(Neff, 2003b; Neff, Rude, Kirkpatrick,2007; Barnard, Curry,2012; Ying,2009)。自我同情的培养可作为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中职生自我同情特点进行研究十分必要。自我同情衍生于同情,它不仅温和地对待自己,还能将关心和友善推及别人,超越“自我”的界限。自我同情不仅能引导个体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还对道德教育做出贡献。利他行为作为德育教育的培养手段,研究发现一方面帮助他人能够增加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另一方面自我同情能够正向预测助人行为的产生(Breines, Chen,2013;张心茁,2013)。利他行为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不同机制,且内隐态度对外显行为有很大影响。研究自我同情与外显利他行为、内隐利他倾向的关系对学校德育教育有参考价值。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研究职中学生自我同情的特点;基于先前调查数据探讨了自我同情与外显利他行为的关系:运用实验对不同水平的自我同情与内隐利他倾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实验诱发自我同情,进一步探讨了自我同情对于内隐利他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职学生的自我同情水平总体情况良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中职学生的自我同情总体水平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是否班干部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班干部学生的自我同情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除了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自我同情的不同维度在其余人口学变量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过度沉迷维度上男生要显著优于女生;班干部在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正念三个维度上显著强于非班干部学生;城镇学生在过度沉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来自再婚家庭的学生在普遍人性感上的水平最高,其次是来自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和其它家庭的学生。(2)中职学生自我同情的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得分与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利他行为与自我同情总体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利他行为与自我同情中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和正念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同情中自我评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中职学生自我同情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正念因子和自我同情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批判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4)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内隐倾向;自我同情与内隐利他倾向显著正相关,高自我同情比低自我同情的个体存在更高的内隐利他倾向。(5)可以通过书写任务的方式在实验中诱发自我同情,诱发的自我同情提高了个体的内隐利他倾向,自我同情对内隐利他倾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