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蚕织图》的文化传播要素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织图》是记录我国古代蚕织生产的图像,描绘了我国古代载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在历代版本的演变中,《蚕织图》经历了南宋和清代的两次创作高峰,从民间的耕织画发展成为一种宫廷的绘画题材,也从一种科普性的画册,演变成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风景画。同时,蚕织图所展现出来的自然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田园理想的一种映射。总体上看,宋代《蚕织图》风格简丽清雅,画中人物纤细清秀,画目细致完备。元代与宋代画目一致,但明显地具有了元代的开朗气息。明代既有邝璠具有明显的工匠色彩的《蚕织图》,也有仇英富丽、雅致,极具审美价值的《蚕织图》。清代宫廷御制《蚕织图》中,人物神态从容、娴静,整个画面端庄典雅,反映出的是清代中农以上的农家生活。民间所绘《蚕织图》则更为朴实,充满了农家的生活情趣。基于《蚕织图》的历代流变,依据传播学的理论视角,《蚕织图》的文化传播要素主要有传播内容、传播者、演进与外传以及传播功能等几个方面。《蚕织图》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蚕织图像、诗歌、技术以及风俗文化等,这些内容共同呈现出了《蚕织图》中我国古代蚕织文化的基本面貌。《蚕织图》的传播者(画者)主要为一般官吏、文人画家以及宫廷画师,不同画者的立场与背景,使其作画意图和风格也大为不同。《蚕织图》的演进与外传分别为其国内和国外的传播。在国内的传播路径大致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平级流动;在作品的呈现上,《蚕织图》在清代以后,出现了众多的延伸作品。对外传播主要是向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流传,宋元以后,《蚕织图》风靡一时,东南亚地区一度形成了《蚕织图》文化圈现象。《蚕织图》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文化圈层,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蚕织图》的传播功能主要包括:纪传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传承与交流功能。
其他文献
<正> 荀况是我国先秦时有名的思想家,在他的《正名篇》里,系统地提出了“正名”思想,亦即相当于现代的逻辑理论。他认为,“正名”可以起“别同异”的作用,应用于社会,可以收到“明贵贱”的效果。这就提出了逻辑思维的区别性的观点。进一步,他还提出了“同则同之,异则异之”,“是是非非谓之直”的论点,要求人们
通过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优点进行论述,结合工程实际得到装配式结构中剪力墙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装配式剪力墙施工技术的相关施工要点进行分析,最终根据施工经验得到施
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板的结构特点进行论述,根据施工经验得到相应的施工技术要点,主要是对叠合梁板搁置点验收要点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板的验收通过率,
我喜欢古琴。但我不会弹琴,不能像内行那样能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是喜欢听听。每当夜深人静、花落茶浓,我总是打开音乐设备,享受一下。
心悸是指心跳异常、悸动不安、心慌不宁的一种病症。心悸的发生常与患者的体质虚弱、为情志所伤、过度劳累、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根据发病的情况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两种症候。惊悸多与患者的精神因素有关,时发时止,病情较轻;怔忡多见于久病体虚之人,常有持续心慌的表现,遇劳则甚,病情较重。心脏病、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疾病都可引起心悸。对于心悸,在治疗的同时,如能根据其不同
小儿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物比较好奇,但由于识别危险的能力较差,所以,他们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伤害。有调查资料表明,52%的儿童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在家中。因此,作为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掌握一些家庭急救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介绍一下常见的小儿四种意外伤害的家庭急救方法。    一、异物卡喉    异物卡喉是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该意外发生的原因多半是小儿吃糖果不慎,或者在玩耍时吞入小的物品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我国信息通信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息通信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化网络布局、市场拓展
综合交通中心(GTC)作为机场陆上交通枢纽,集合了航站楼与高铁、地铁换乘,长途客运,旅游大巴,私家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功能.以某GTC为研究目标,GTC空间跨度大,结构复杂,功能多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类非感染性且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和胞膜上特异性抗体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也是近些年来,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