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炭纤维是竹材资源开发的一种具有卓越性能的环保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性﹑抗菌性﹑防霉﹑负离子发射等功能特性,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功能服装、保湿材料、空气净化、防辐射领域等。本课题采用的竹炭纤维为涤纶改性纤维,规格分别为6.67dtex×76mm(1号纤维),1.67dtex×38mm(2号纤维)。重点研究了竹炭纤维的性能,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的生产工艺,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的机械性能测试,活性炭整理剂的配制工艺,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的后整理工艺,织物整理后机械性能测试,吸附甲醛的性能测试。开发出了能充分体现超强吸附特点的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可以用于吸附新居﹑新车内甲醛等有害气体。采用两种竹炭纤维,在针刺非织造布机上,以针刺深度﹑针刺密度﹑纤维混比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出较佳的织造工艺为:A3B2C1,即:针刺密度240刺/cm2,预刺针刺深度5mm﹑倒刺针刺深度4mm,1号纤维与2号纤维比例80/20。在此基础上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共开发设计出三种针刺竹炭纤维非织造布和一种热轧竹炭纤维非织造布。这四种竹炭纤维非织造布可用于吸附新居,新车内甲醛等有害气体。重点研究了开松、梳理、成网、铺网、针刺和热轧工艺。并对织物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经查阅大量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分析法对活性炭整理剂的配制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竹炭纤维非织造布的载炭量作为衡量的指标,所得实验结果为:载炭量59.21%。得出活性炭整理剂配置的较佳方案为:A2B4C3D2,即粘合剂(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含量为14%,活性炭含量为22%,助剂(PVA)含量为0.9%,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活性炭为0.15,浸渍温度为40℃,浸渍时间为30min,浴比为1:25。采用一浸二轧法对非织造织物进行后整理,再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洗涤,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照观察,证实水洗后经本整理剂整理的非织造布上仍具有大量活性炭粉粘附在上面。本课题以测试织物对甲醛的吸附能力来推测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自制封闭实验箱,并且对实验箱的密封性进行测试。经过测试,试验箱的密闭性能良好。在本实验中,采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甲醛进行测试。由于配置酚试剂的操作较难控制,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实验采用甲醛快速自测盒进行测试。确定了甲醛快速检测试剂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80nm,并且求出了甲醛吸收标准曲线。经胶炭整理剂整理过的织物其吸附率有明显的提升,且织物的吸附率随着织物载炭量的增加而提高。吸附能力最强的是480刺/cm2单层竹炭纤维非织造布,其吸附率最大可达到88.3%。织物载炭量在小于30%时,其吸附率随载炭量的增加而提升的趋势比较明显,当载炭量大于30%之后,吸附率随载炭量的增加而提升的趋势趋于平缓。根据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的用途对其性能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竹炭纤维非织造吸附材料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
其他文献
硅因具有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和丰富的资源有望成为替代石墨负极的候选材料之一。但是硅负极材料低的导电率、严重的体积效应和差的循环稳定性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可实现长距离、大范围、多参量的传感,在关系国防和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防、油气输运管道、电力网络、舰船飞机及大型建筑物的结构健康监控等方面有着显
本文主要论述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国外,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较少使用,一般都采用对未成年人保护更为彻底的“前科消灭制度”。本文通过对前科消灭制度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2009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为了保证党内法规制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正在对此前本地区制定发布的关于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成功地接受了历史的考验。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共党人,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为保卫民族而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的整体力量,
介绍了轻质墙板的特点 ,施工要点及成品保护
导弹、炮弹等武器飞行的外弹道及姿态等参数是武器试验鉴定及故障分析的基本依据。武器试验靶场一般利用布置在若干固定点位上的多台光电经纬仪或高速摄影(像)机等光学测量设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其经济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障
世界火山分布具有规律性。火山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和高品味性。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综合性的手段。世界许多国家开发利用火山旅游资源的经验值得我们
本项目以北京大学开设的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为基础,开展"翻转课堂"在生物信息学MOOC中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课外知识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