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桑菊饮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疗效及对IL-1β、β防御素2影响的临床观察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illiam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加减桑菊饮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儿血清β防御素-2(简称HBD2)、白介素-1β(简称IL-1β)的影响,为加减桑菊饮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3月1日-2017年12月30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符合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犯肺证的患儿。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照组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试验组在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减桑菊饮治疗;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第14天在咳嗽、喉间痰鸣、气喘、鼻塞、流涕症状及肺部体征改善情况,并检测(Elisa法)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患儿血清β防御素-2、IL-1β的水平。结果:1.最终收集病例37例,试验组22例,脱落1例;对照组15例。脱落病例不纳入统计学分析。2.在总积分及单项症状或体征(包括咳嗽、喉间痰鸣、气喘、鼻塞、流涕症状、肺部体征)方面,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3.在总积分方面,试验组在治疗第7、14天均较对照组改善较明显(P<0.05)。在单项症状方面(包括咳嗽、喉间痰鸣、气喘、鼻塞、流涕症状、肺部体征),试验组在治疗第7较对照组改善较优(P<0.05),在第14天两组单项症状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治疗第7天,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57.14%,对照组为20.00%;在统计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总体疗效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8>0.05);在治疗第14天,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85.71%,对照组为66.67%;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总体疗效评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试验组咳嗽完全消失的平均天数为8.14天、中位数为8天,试验组咳嗽完全消失的平均天数为10.60天、中位数为9天。在咳嗽消失时间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及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治疗第14天)IL-1β、HBD2血清浓度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治疗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IL-1β、HBD2血清浓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血清IL-1β浓度与HBD2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加减桑菊饮能够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方面起到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IL-1β、β防御素-2血清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未能显示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减桑菊饮治疗对患儿血清IL-1β、β防御素-2的影响,加减桑菊饮与血清IL-1β、β防御素-2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曾经是一条宽度不及2m的湍急小河,20世纪20年代建设的帕塞欧·迪尔·里约(PaseoDelRio)滨水步行带使圣安东尼奥河成为美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但随着城市的
<正> Las Vegas,我们念:“拉斯维加斯”。四个阴平一个阳平,一共五个音节,每个音节等于你的嘴唇、牙齿都是个重新的启动,而你的舌头,每回都重新弹跳一次,你看:“拉——斯——
钻杆排放是钻井作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为克服常规钻杆排放操作存在的不足,人们开始探索使钻杆操作机械化的各种方法,于是用来在井口与立根盒之间移动钻杆的钻杆排放系统
"景观"(landscape)一词运用广泛,不仅用法各异,而且涉及学科众多——考古、建筑、美术、生态、地理、历史、风景园林、规划、城市设计等。此外,还有一些比喻性的用法,例如:"
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主要对市政道路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
为了培育草菇耐低温菌株与解析其耐低温的分子机制,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选育出耐低温草菇菌株Vtlt-1,并利用表达谱芯片技术,比较突变菌株Vtlt-1与原始菌株V23的表达差异基因,
标准,承担着把握产品质量、指导企业生产、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多重责任,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对一个标准至关重要。《中国流行面料质量标准》是在借鉴、吸收世界10多个国家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将4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评分的不同分为3个等级,再随机分为电针组(主要针刺
"死"的本义是"生命终结",近代汉语中,"死"可以出现在性质形容词和表感受的心理动词后,作程度补语,表极限程度。文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研究程度补语"死"的来源及其语义演变路径,认为它
真菌是与动物和植物并列的一个独立的生物界。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我国近代真菌学开创者戴芳澜与邓叔群院士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病真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