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之一。在种植业中,蔬菜产业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年产值占种植业的30%以上。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关系到国民素质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之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镇。而且,伴随着农村商品化生产的推进,早期的城市近郊供给和农区的自给自足的蔬菜生产和流通模式,因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机会成本上升而难以为续,生产产地逐步向远郊和农区扩展,蔬菜广域流通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满足城乡人口的蔬菜消费问题日渐凸显。 蔬菜生产和流通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利益,而且影响着消费者的福利,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农业的良性发展。是居民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政府经济工作和经济政策中的一个承待解决的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蔬菜产品由于受气候条件制约,以及其本身鲜嫩易腐,构成了生产的季节性与需求的经常性、多样性、多层次性之间的矛盾。在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因为流通主体的不同及交易环节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流通渠道。如何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使蔬菜尽可能快速、安全、方便地到达消费者手中,从而取得最大的流通效率,是蔬菜流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商品流通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大蒜产业为实际案例,对蔬菜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提高蔬菜流通效率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有: 首先,本文从蔬菜流通效率的概念入手,厘清概念内涵,选取合适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范围。把研究界定在国内大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 其次,在介绍中国蔬菜流通整体情况后,对大蒜产业生产布局及流通状况进行了详细描述。以进入北京市消费地的大蒜产业流通为例,对大蒜流通中的经营主体、流通渠道、物流效率、资金效率和信息传递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大蒜产业经营组织的特征和流通绩效。 再次,从大蒜的流通主体、产地转移、物质条件和交易方式等方面,对影响大蒜流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释。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论文的分析对象上,选取了大蒜的三个品种,即蒜头、蒜薹和蒜苗。之所以选取这几种品种,是因为考虑到了三个品种储存期的长短不同。蒜苗属于叶茎类蔬菜,生长迅速,但不易储存;蒜薹和蒜头属于根茎类,蒜薹比蒜头的储存期短些,但是这两者几乎都可以周年储存,故而选取不耐储存的蒜苗和耐储存的蒜头和蒜薹作为分析对象,可以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类产品的不同流通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借鉴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和Commodity Chain分析方法。(SCP)分析方法着重从市场的结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和市场绩效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市场的效率性。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则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交易效率高低,从纠正市场失灵对效率的影响来分析各种交易形态的作用。而Commodity Chain分析方法是希望从整体上把握农产品的流通状况。 论文结论主要有: 和前几年蔬菜流通效率相比,大蒜流通效率有所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大蒜主产地的形成和大蒜的规模化、专业化流通,也得益于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提高和销地批发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大蒜产地专业批发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大蒜流通效率的关键环节点之一。 但是,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大蒜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有:物流技术条件、流通主体的发育程度、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农户生产销售组织形式等方面。 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一是以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为分析对象,对大蒜产业中的流通效率和影响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并站在产地转换与价格形成转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提高,动态比较中国蔬菜流通效率的变化。 二是提出大蒜流通效率提高的关键点之一是应该注重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完善,逐步形成“产地专业批发市场(+)销地综合批发市场”为主的产销地共同繁荣的流通体制。这是根据中国当前的特殊农地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所做的优化选择,也是与其他国家流通模式不同的地方。 三是提高流通效率需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方面的建设互相提携,本文首次提出大蒜期货的建设构想,以此来稳定供需、降低流通中的风险和提高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