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应用研究——以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发生了许多创新和变革,基于这些技术终端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持续,线上教学、混合式学习、互联网+教育等成为高频词汇,线上的学习成为生活的常态化。基于大环境背景下,本文选择受众面广、良好交互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移动终端,作为微课学习的载体,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助力,将具有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打破学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实现课堂的翻转,扩大课堂教学外延,拉近师生距离,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更高效,更有趣。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特点和碎片化学习以及混合式学习的需求,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作为实践研究方法,将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分析多元化学习资源现状的研究,并从不同模块功能作为平台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创造性研究。以ADDIE为模型设计基础设计课程资源学习模型,从而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要求。大致框架为第一章节借助大量文献资料以及资源的收集整理,介绍基于微信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现状;第二章节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介绍;第三章节前期问卷调研,前期分析,平台和微课设计原则。第四部分对公众平台开发流程,微课资源的开发分析介绍,以及微课程和微信相结合优势。第五章节基于微信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从问卷满意度调查、成绩分析、作品呈现的不同层面来验证这样的双微形式下的混合式实践效果。第六章节研究总结与展望,介绍成果、创新点、反思不足、并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作出新的要求和借鉴方向。通过实践验证了在后疫情时代,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优化教学模式,减负增效,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综合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因此其结构和功能对外部环境条件即外部力的变化,如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扰极端敏感。高山林线交错区是一类特殊的生态交错带,高海拔山地的环境因子,如气温、降雨、太阳辐射、大气湿度等共同影响高山林线交错区的形成。此外,高山林线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更为敏感和迅速,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是陆地生态
学位
西南地区重金属地质背景高,土壤酸化严重,酸化与重金属污染叠加危害成为区域内土壤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分析阐明区域内土壤酸化特征、重金属赋存形态与活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区域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论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集了西南地区紫色土、黄壤和红壤等主要类型不同酸化阶段实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特征、酸缓冲性能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以及对外源重金属的吸附-解吸
学位
<正>功效,一直是业界和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科技赋能下功能性护肤品趋势洞察报告》预测,到2023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占整体护肤品市场的22.9%。随着“颜值经济”渗透加速和后疫情时代消费能力回升,功能性护肤将继续作为行业核心赛道,承接超5000亿规模的中国化妆品市场。
期刊
近年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极端变化不仅加剧了农作物减产和木材生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植被恢复和环境修复。而种植豆科先锋树种则可用于水土保持,增强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因为它们具有潜在的抗逆性和固定空气中氮素的能力。目前关于豆科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豌豆、苜蓿、甘草等草本植物,对于木本豆科植物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同时,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干旱胁迫下改善
学位
渭南市中心西片区档案馆位于高烈度区,主要功能为密集柜书库,存在最大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以及框架梁柱配筋过大的问题。采用混合减震技术,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器以提供抗侧刚度,减小地震作用,使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了规范要求,并有效减小框架梁柱配筋。对混合减震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作用下,混合减震技术使主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了28%,基底剪力
期刊
随着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找不到足够的农田消纳,种养分离和种养失衡问题日益突显,导致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基于种养平衡的畜禽粪肥承载力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南川区蓝博源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为基准年,通过采样监测,计算畜禽产排污系数,估算粪肥氮、磷年产量;在核算果蔬生产养分需求与供给的基
学位
土壤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参与土壤磷循环过程,影响植物养分吸收和土壤健康。近年来,过量施磷造成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源头。优化磷肥施用量,充分挖掘根际微生物的生物学潜力是减少磷肥投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保证作物产量和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榨菜-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施磷对紫色土坡耕地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常规施磷(125 kg P2O5
学位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当前甘蔗生产中肥料用量大、肥料配比及施肥次数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低、环境代价高,不利于甘蔗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采用在我国甘蔗主产区不同区域布置甘蔗配方肥田间试验的方法,一方面探明配方施肥对土壤养分供应、甘蔗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等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生长响应、农学效应、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验证配方肥在不同主产区应用的效果。主要研究
学位
西南地区菜地系统由于化肥大量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质量问题突出,如有机质含量下降,氮磷养分过量盈余等,筛选出适宜有机肥类型对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蔬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典型露地蔬菜系统(白菜-辣椒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至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阐明不同类型有机肥对西南地区菜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氮磷养分平衡、肥料利用率、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最终筛选出该地区最佳
学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硒会引发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对居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大部分西藏地区均属于缺硒地区,由于硒摄入不足所导致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在藏区流行历史长、病区范围广、病情重,居全国之首。因此,居民补硒迫在眉睫。通过生物强化的方式进行膳食补硒较其他方式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且易于推广的方式。青稞作为西藏地区主要的自产主食作物,如何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提高青稞中的硒含量对于藏区居民补硒具有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