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婉语(euphemism)是指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替代直截了当的、触怒人的词语,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它是一个语言学概念,也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长久以来受到中外诸多语言学家及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以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概念内涵、历史发展、构成手段、所体现的文化取向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相似,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决定的。
委婉语的构成一般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距离原则、相关原则、愉悦原则。1.距离原则,即委婉语与其所指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想距离”。联想距离越大,委婉语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好。2.相关原则,即新生成的委婉语必须和原来的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互相关联。一般来说,两者的关系程度越大,委婉语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愉悦原则,即委婉语应该具有使人愉悦的联想意义。总的来说,委婉语的愉悦程度越高,就越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分类。从语义的角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委婉语;根据委婉语本义遗忘与否,可分为有意识委婉语和潜意识委婉语;就含义的约定俗成情况而言,可分为规约委婉语和非规约委婉语。
语言始终处在变化发展的状态下,委婉语的历时性演变主要受到格雷姆定律及更替定律的制约。前者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符号表示的“不良”意义会逐渐驱赶并取代其他意义;后者指某一委婉语一旦失去其委婉特征,新的委婉语就会出现以便替代它。
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执行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即规避、礼貌、掩饰等功能。语境与言语表达或言语交际的内在关系历来深受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从Malinowski,Firth,Halliday,Hymes等人的语境理论来看,语言和语言使用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离开了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和交际语境,就不可能对语言现象做出全面、深刻的解释。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话题、场景、交际目的、交际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和委婉语的使用关系密切。
通过比较英汉委婉语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euphemism”与“委婉”并非完全对等;而且汉语委婉语所强调的情感内涵相对来说更为宽泛。英汉委婉语的发展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灿烂的远古文明,因此汉语委婉语的产生远远早于英语委婉语。历史对词语的来源、词义的变化、语言的发展趋势等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回顾它们各自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英汉委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的特点。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手段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几种。由于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并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英委婉语的具体构成方式和技巧必然显示着各自的特点。
符号(词语)和表示符号的声音因文化而异,制约符号和声音使用的规则也因文化而异。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决定的。英汉委婉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各自的文化烙印,因此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标记,折射出英汉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根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价值尺度,个人主义和低权力等级距离倾向的文化取向深深根植于英美等英语国家,而集体主义和高权力等级距离的文化取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文化取向极大地影响了英汉委婉语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在英美国家,基督教义基本成为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这种宗教一元化必然对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宗教委婉语已经成为全民语言的共核。比起西方国家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未能对全民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汉语委婉语的形成产生强大影响的是另一因素,即阶级禁忌。语言是了解一种社会文化如何理解现实的向导。Hartwell指出,委婉语是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它反映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诉一种文化的价值。同时,东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必然有力地左右着英汉委婉语的生成、发展和变化。例如中西方对待“老”的态度和联想就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体现在各自委婉语的表达方式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英汉委婉语作为各自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折射出各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英汉委婉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运用委婉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因为人们理所当然地以本民族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之为语用迁移的现象,这种迁移必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交际失败。所以语言表达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防止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又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规则因文化而异。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人们不但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委婉语,还要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英汉委婉语各自显著的民族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翻译工作者在处理英汉委婉语的过程中,应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着眼于原文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可见,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对不同语言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此外,英汉委婉语的比较研究对外语教学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深远的启发意义,它提醒外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本文旨在以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概念内涵、历史发展、构成手段、所体现的文化取向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相似,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决定的。
委婉语的构成一般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距离原则、相关原则、愉悦原则。1.距离原则,即委婉语与其所指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想距离”。联想距离越大,委婉语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好。2.相关原则,即新生成的委婉语必须和原来的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互相关联。一般来说,两者的关系程度越大,委婉语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愉悦原则,即委婉语应该具有使人愉悦的联想意义。总的来说,委婉语的愉悦程度越高,就越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分类。从语义的角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委婉语;根据委婉语本义遗忘与否,可分为有意识委婉语和潜意识委婉语;就含义的约定俗成情况而言,可分为规约委婉语和非规约委婉语。
语言始终处在变化发展的状态下,委婉语的历时性演变主要受到格雷姆定律及更替定律的制约。前者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符号表示的“不良”意义会逐渐驱赶并取代其他意义;后者指某一委婉语一旦失去其委婉特征,新的委婉语就会出现以便替代它。
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执行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即规避、礼貌、掩饰等功能。语境与言语表达或言语交际的内在关系历来深受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从Malinowski,Firth,Halliday,Hymes等人的语境理论来看,语言和语言使用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离开了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和交际语境,就不可能对语言现象做出全面、深刻的解释。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话题、场景、交际目的、交际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和委婉语的使用关系密切。
通过比较英汉委婉语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euphemism”与“委婉”并非完全对等;而且汉语委婉语所强调的情感内涵相对来说更为宽泛。英汉委婉语的发展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灿烂的远古文明,因此汉语委婉语的产生远远早于英语委婉语。历史对词语的来源、词义的变化、语言的发展趋势等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回顾它们各自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英汉委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的特点。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手段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几种。由于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并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英委婉语的具体构成方式和技巧必然显示着各自的特点。
符号(词语)和表示符号的声音因文化而异,制约符号和声音使用的规则也因文化而异。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决定的。英汉委婉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各自的文化烙印,因此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标记,折射出英汉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根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价值尺度,个人主义和低权力等级距离倾向的文化取向深深根植于英美等英语国家,而集体主义和高权力等级距离的文化取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文化取向极大地影响了英汉委婉语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在英美国家,基督教义基本成为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这种宗教一元化必然对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宗教委婉语已经成为全民语言的共核。比起西方国家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未能对全民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汉语委婉语的形成产生强大影响的是另一因素,即阶级禁忌。语言是了解一种社会文化如何理解现实的向导。Hartwell指出,委婉语是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它反映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诉一种文化的价值。同时,东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必然有力地左右着英汉委婉语的生成、发展和变化。例如中西方对待“老”的态度和联想就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体现在各自委婉语的表达方式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英汉委婉语作为各自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折射出各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英汉委婉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运用委婉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因为人们理所当然地以本民族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之为语用迁移的现象,这种迁移必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交际失败。所以语言表达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防止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又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规则因文化而异。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人们不但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委婉语,还要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英汉委婉语各自显著的民族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翻译工作者在处理英汉委婉语的过程中,应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着眼于原文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可见,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对不同语言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此外,英汉委婉语的比较研究对外语教学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深远的启发意义,它提醒外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