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转换与中国诗文口译——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诗文口译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学者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已走过十年历程。作为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该理论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取向于文本“生命”,关注于译者“生存”,致力于翻译“生态”,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该研究既是“喻指”,也是“实指”。前者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而后者则指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成为翻译原则,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而在此原则的宏观指导下,微观操作层面,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适应性转换,即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以及双语交际意图能否实现予以特别关注,并从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十年来,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持续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不过,将其与中国诗文口译结合进行的研究却寥寥。  每年“两会”后召开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总是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条便捷而重要的渠道。引用中国诗文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是被誉为“诗人总理”的温家宝回答记者提问的显著特色。可是,其能否为外媒记者所领会,并助于他们对发言内容的理解,是记者招待会的信息能否向外媒有效传递的关键,口译员的作用由此凸显。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转换,选取温总理从2006年到2012年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44句诗文及其对应的现场口译译文作为研究样本和对象,分析了记者招待会上中国诗文口译的适应性转换。关于样本来源,诗文中文文本均来源于我国权威新闻媒体新华网之“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文字实录,英文译本均为作者通过招待会视频,听写记录而来;以上来源,确保了中英文文本资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适应性转换方法对口译实践和译文赏析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译员要充分理解发言者的真实意图,综合考虑、运用“三维”视角,最大程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转换,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译文,促进发言者与听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范例分析,层层论证得出研究结论,希望能为中国诗文口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开关放大器或D类放大器在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中的作用迅速显现,包括MP3设备、移动电话、游戏机、LCD电视和家庭影院等应用领域,D类音频放大器已经成为其音频系统的首选解决方
近年来,义煤集团耿村煤矿坚持以“科技创新、重点跨越、安全高效、引领未来”的综合自动化矿井建设理念为引领,大力开展综合自动化矿井创建活动,在总结、继承、发展的基础上,
学位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在纪念党的85岁生日的时候,从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布局与湖北关系的角度,回顾党在湖北85年的光辉历程,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湖北在党的历史
研究了AIN陶瓷间的Ag70Cu28Ti2活性焊膏钎焊封接工艺.封接温度和封接保温时间对AIN接头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800~950℃下保温5~30 min,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峰值
随着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化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扩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电影电视剧等被引进中国。其中,大量的美剧在中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在这种情形之下
Association mapping is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plants.A peanut(Arachis hypogaea L.)mini-core collectio
俄罗斯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同时它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它是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经济、社会与政治等诸多
小说在清末民初是个芜杂的概念,其涵盖的范围远比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小说广泛。科学小说也不例外,其概念也很芜杂。   由于处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人们对科学小说的理解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者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 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