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尘世根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w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自由问题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重要著作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把黑格尔的法哲学置入近代以来的哲学史上,并对其理论背景进行了学术上的清理,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深层课题是要克服现代性自由观的困境并重构自由原则。以此为背景,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真实动机,即揭示黑格尔法哲学中所表达的思辨自由观的内在理论缺陷,并为自由寻求现实的基础与道路。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思维方式及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国家观的批判、国家权力体系设计的批判,作了专题性的研究。本文最后阐明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自由原则的论证与黑格尔的法哲学。在本章,试图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及其主旨做一个前提性的清理,即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所蕴含的基本的哲学原则(也就是自由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深入探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供一个重要的思想史背景。围绕着这一任务,本章把黑格尔的法哲学放到近代以来的哲学史上,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真正的问题意识是克服整个现代性自由观的理论困境——个人与共同体的分离。对自由原则进行重新论证,构成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深层课题。黑格尔用以克服现代性自由观的困境重构自由原则是通过思辨的方式来实现的,因而其自由观是一种思辨的自由观。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黑格尔虽然不是第一位现代性哲学家,但他却是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也就是说,黑格尔不仅对现代性自由观的困境做了深刻的重新反思,而且试图从一个新的哲学理解出发,努力克服现代性自由观的内在困境。黑格尔的思辨自由观是一种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思辨自由观,他试图通过其法哲学对国家伦理实体的构筑,消解现代性自由观的悖论和困境。
   第二章,从天国到尘世:《批判》对真实自由的寻求。在本章,力图论述对真实自由的探索,对真实自由的基础的寻求,构成了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最深层的主题。用马克思的话说,他写作批判是为了解决苦恼的疑问,因为他在写作《批判》之前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信奉思辨的自由原则,而社会现实却告诉他,法的关系根源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而不是思辨的理性自由观。思辨理性自由观与现实物质利益的紧张关系,促使马克思去写作《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专门对思辨理性思维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自由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个内容在《批判》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马克思清理自己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树立自己哲学思想的一个必要的环节。马克思对作为“天国”思维的思辨理性思维方式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认为思辨理性思维方式是天国的思维;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认为“国家”是在思辨理性思维方式基础上构筑的虚幻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并不具有黑格尔法哲学所赋予的自由功能,国家与市民社会一样,都是人类存在的共同体形式,并且由市民社会所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就是要彻底破除思辨法哲学的国家神话。
   第三章,自相矛盾的“自由”:《批判》对黑格尔国家权力体系设计的批判。本章专门讨论马克思在《批判》中对黑格尔提倡的“王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国家权力体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权力体系只是一个“王权世袭制”和“长子继承制”等封建权力体系在抽象逻辑学基础上的改造,不可能全面落实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理念”,归根结底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自由观。围绕着这一主题,本章首先从马克思对王权的批判开始。在马克思看来,王权就是任意,是虚幻的存在,黑格尔对国家权力体系的重新构筑,只是思辨逻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对黑格尔王权思想的批判,证明了思辨法哲学观所倡导的王权,不但无法实现真实的自由(只保护私有财产),而且可能因君主的任意而随时取消既定的法律甚至宪法。这种国家制度下,自由只能象其法哲学观的天国根基一样,是虚幻的“精神”存在。思辨哲学从虚幻的“抽象国家”理念出发,认为行政权只是构成君主固有主权的客观方面的一部分,是君主国家赋予官僚机关的特殊的“国家”职能。这样一来,思辨行政权实际上就沦为了“国家形式主义”的官僚政治,无法承担消解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对立的“义务”,它和王权一样,都缺乏尘世的根基。而立法通常指有权的个人或由法律确认的机关有意识地制定或改变法律的过程,是“自由”的体现,所以马克思在《批判》中用了“极大”的篇幅,批判了黑格尔的立法权理论与自由的悖谬。在马克思看来,思辨法哲学视角下的立法权根本不是一种真正的国家权力,它只是国家制度的衍生物,立法权充当的只是行政权指望从虚设的权力中获得真正自由的补充。黑格尔构筑的以王权主导的思辨法哲学的权力体系,不但消解不了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矛盾,反而使得思想史上的自由之光,重新蒙上了天国的灰暗。
   第四章《批判》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该章的主要任务是从《批判》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和实践转向的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批判》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关联。作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重大哲学追求——人类解放,是和马克思在《批判》中就强调的尘世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统治和发展的时代,作为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学者比比皆是,他们此时倡导的自由是相对于宗教自由而言的政治自由,是把宗教踢出政治舞台的“政教分离”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然而,马克思认为,这些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只是虚幻的自由,是唯灵论的、天国式的的生活,也就是说,政治解放只是形式的自由,是不彻底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尘世生活才是唯物的、现实的、人的生活,只有在这里人类才能实现真实的自由,即获得彻底的人类解放。《批判》中的市民社会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关系重大,因为《批判》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开启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及其规律的进一步追问。从马克思开始,经过许多哲学家,尤其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的努力,现代实践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道壮丽的哲学景观,而这一切都是和马克思的思辨理性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对思辨理性批判中,不仅实现了对意识哲学的超越,而且建立起了一种重视感性生活、并能指导改造现实生活世界的生存论哲学。
其他文献
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着党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完成。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挫折提醒人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承担着坚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对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提出了新的更高
《东铭》《西铭》为张载现存著作的一部分,《东铭》原名《砭愚》,《西铭》原名《订顽》,后经程颐改名为《东铭》《西铭》。历来研究偏重于《西铭》而忽《东铭》,造成《东铭》文献上的混乱与思想研究上的不深刻。本文试图通过对《东铭》《西铭》文献及思想的梳理,明确张载二铭的文本,对二铭的思想作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张载同时代及后期思想家对二铭的诠释,分析二铭在张载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影响,从侧面探讨宋
学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不仅注重理论创新,而且十分重视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毛泽东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行者。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科学精神和实践要求。邓小平、江
积极的入世精神、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自觉的担待意识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可以概括为“名教之乐”或“内圣外王”,这是历史上的儒者们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儒家思想之所以是思想是因为它不仅有理想,而且还有理想赖以依托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则是儒家思想家们所普遍选择的用来证明他们的理想的超越性的切入点,儒者们希望通过将人事与天道相联系的方式,来证明儒家伦理理念的永恒性与超越性,《中
学位
民间信仰是一种为中下层民众所接受并信奉的具有一定民族性、地域性的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信仰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正统宗教不够发达的传统农村地区中,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作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文化载体的宝卷,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讲唱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对于了解元、明、清时代中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具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几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给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关系和正义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研究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今国际政治的发展状况。现实主义者一直强调主权国家是国际交往行为的主体。但是,国家总处于一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安全困境”的深渊。理想主义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相信通过发挥道德的作用能够建立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作为传统的理想主
20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得高雅文化屈从于商品生产逻辑,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并逐渐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这种现象已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对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的反思。法国的理论家们则着手进行着对大众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批判,他们想利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来对大众文化中的符号进行分析和解码。反观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史,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如下结论
莫里斯·迈斯纳是著名的现代中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是国外“毛泽东学”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毛泽东的思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民粹主义倾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学术影响,以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鲜明的个性表达而著称。本文介绍了他的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性于史上本就是一个诉说不清的话题,虽有诸多思想家不断投身其中,但由于人性自身所具之特性,因而难有彻底解决之可能,此正是其恒久魅力之所在。  往昔,诸学者一谈及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论,莫不以孔、孟、荀之“三段论”为要,且易以善恶之伦理范畴来界定之。然,随着上博简、郭店简诸出土材料的重见天日,再加上其中存有对于人性的新阐述,故而,近年来,诸学者便以此材料为基础与依据,对于先秦儒家人性论展开了新的研究,
学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办法。但是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引发了诸如生态、环境、能源等危机。受西方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影响,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生产力困境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表现和影响。如何能够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困境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