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内皮和平滑肌标志物的表达变化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增殖失调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动脉粥样硬化、同种异体移植后血管重塑、支架内再狭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等,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起源有助于增生性血管病的治疗。以往认为胚胎的VSMCs起源于神经嵴和胚胎中胚层;新近发现VSMCs还可能起源于成体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外周血的单核细胞、骨骼肌的成体干细胞和内皮细胞(Endothelium cells,ECs)等。Yamashita J等的体外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1,Flk-1),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用下可分化为血管ECs,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作用下可分化为VSMCs,因此认为Flk-1阳性细胞是血管ECs和VSMCs的共同前体,然而该理论尚缺乏在体证据支持。我们通过对胚胎血管行Flk-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及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α-actin,SMα-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上述标志物在血管形成初期的表达时相及空间位置关系,为VSMCs的起源提供新的在体实验依据。Flk-1主要分布于ECs、造血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已有报道Flk-1最早出现于小鼠胚胎6.5 d,在ECs及造血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管新生生理过程或肿瘤等病理过程中也可观察到Flk-1呈高表达,但小鼠植入前胚胎是否表达Flk-1迄今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拟初步探讨Flk-1在小鼠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实验方法1.获取8.5~18.5 d胚胎:将母鼠分别放入公鼠笼内过夜、交配。次日清晨检查到白色阴道栓者为怀孕鼠,该天记为怀孕第0.5 d。在母鼠怀孕第8.5~18.5 d,处死母鼠,取出胚胎。2.获取植入前胚胎:母鼠腹腔内注射孕马激素10 U,44~48 h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 U,随后将其分别放入公鼠笼内过夜、交配。12 h获取单细胞期胚胎,36 h获取2细胞期胚胎,48 h获取4细胞期胚胎,60 h获取8细胞期胚胎,84~96 h获取囊胚。从超排卵母鼠的输卵管冲出单细胞期胚胎到8细胞期胚胎,从子宫中冲出桑椹胚和囊胚。3. 8.5~18.5 d胚胎标本置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中室温固定3 h,按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制备横断面5μm厚度连续切片,挑选胸腔部分和腹腔部分的主动脉切片染色。4.植入前胚胎经3 g/L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磷酸盐缓冲液(Polyvinylpyrrolidone/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VP/PBS)中洗涤,2.5% PFA室温固定15 min,置PVP/PBS液4℃保存,待用。5. 8.5~18.5 d胚胎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背主动脉形态学变化。6. 8.5~18.5 d胚胎切片行Flk-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及SMα-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背主动脉ECs及VSMCs标记物的表达变化。7.收集植入前各期胚胎20个,采用mRNA Capture Kit试剂盒可捕获总mRNA,行Flk-1的反转录-聚合酶链(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反应,观察Flk-1的表达变化规律。8.植入前各期胚胎采用微滴操作行Flk-1全胚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lk-1的表达及定位。9.将8细胞期胚胎置于含5 mg/L Flk-1中和抗体的胚胎培养液中培养12 h后,加入绿色荧光标记的羊抗大鼠二抗,观察透明带是否能通过抗体等大分子物质。10.取8细胞期胚胎随机分3组,实验组加入Flk-1中和抗体5 mg/L至胚胎培养液中,空白对照组为胚胎培养液,抗体对照组加入非中和抗体5 mg/L至胚胎培养液中,培养36 h后计算囊胚形成率。采用X2检验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11. 8细胞期胚胎采用微滴操作行VEGF全胚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VEGF的表达及定位。实验结果1.胚胎8.5 d在胸腔部分和腹腔部分均可见左、右背主动脉,9.5 d腹腔部分可见单一背主动脉,而胸腔部分心脏水平仍然维持左、右背主动脉的形态;8.5~9.5 d背主动脉呈现Flk-1阳性、CD31阳性、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SMα-actin阴性。2.胚胎10.5 d左、右背主动脉在腹腔部分和胸腔下部为一条背主动脉,但仍为单层细胞围成的管腔,而在心房水平仍然可见左、右背主动脉,且呈现SMα-actin、Flk-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均阳性。3.胚胎11.5 d背主动脉管壁发育为多层,内层细胞呈Flk-1阳性、SMα-actin阴性,外层细胞呈Flk-1阴性而SMα-actin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无明显分界,背主动脉管壁周围可见散在SMα-actin阳性细胞。4.胚胎11.5 d之后,背主动脉管壁VSMCs数量增多且由不规则型转变为纺锤型,内层ECs继续呈Flk-1阳性、SMα-actin阴性,外层VSMCs Flk-1阴性、SMα-actin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分界清楚,背主动脉血管周围无散在SMα-actin阳性细胞。5.在植入前小鼠胚胎中8细胞期胚胎Flk-1表达最高,在RT-PCR反应28个循环时只有8细胞期胚胎可检测到Flk-1;循环数增加到32个时4细胞期胚胎也检测到Flk-1表达。在单细胞期、2细胞期、桑椹胚期和囊胚期胚胎均未检测到Flk-1表达。6. 4细胞期胚胎的细胞膜上可见绿色荧光,主要定位于胚胎的外缘和细胞交界处,胞浆和胞核均未见绿色荧光;8细胞期胚胎细胞表面的绿色荧光较4细胞期胚胎增强,蛋白定位同4细胞期胚胎。单细胞期、2细胞期、桑椹胚期、囊胚期表达呈阴性。7.取8细胞期胚胎在含Flk-1中和抗体5 mg/L的胚胎培养液中培养12 h后加入二抗,发现绿色荧光出现在胚胎的透明带内部,说明透明带可通过抗体等大分子物质。8.取8细胞期胚胎在含Flk-1中和抗体5 mg/L的胚胎培养液中培养,各组36 h囊胚形成率如下:空白对照组80.95%(17/21),抗体对照组81.81%(18/22),实验组40.00%(10/25)。空白对照组和抗体对照组36 h囊胚形成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两实验组胚胎在48 h时仍可发育为囊胚。9. 8细胞期胚胎VEGF表达呈阳性,蛋白表达定位于胚胎细胞的胞浆内。结论1.胚胎背主动脉的VSMCs可能最早起源于Flk-1、CD31阳性细胞,后期可能来源于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募集分化。2.在小鼠植入前胚胎发育不同阶段Flk-1表达不尽相同,Flk-1的表达可能与促进植入前胚胎发育有关。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化教学中,一节课的课堂效益往往与课堂氛围离不开,如何让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主动的“学”相结合,是需要每个教师不断摸索的方向,本文结合建构主义式理论依据,注重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因其较多的文字教学量,所采用的往往是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使得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沉闷、压抑、被动的课堂气氛,在其中学
Rice panicle length is a quantitative trait controlled not only by genetic factorsbut also by environment conditions, especially by nitrogen supply level. It i
通过临摹王蒙的《青汴隐居图》来剖析其表现树的技法,即干、毛、淡,研究其如何运用这些技法来表现树的不同质与态。在临摹中找出了自己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造型能力弱、笔墨不
背景和目的: 应变率和应变成像技术(SRI/SI)是近年开发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是在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基础上衍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定量分析技术,通过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小学教学中,音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小学音乐课堂体
研究背景和目的新生血管的稳定和成熟已成为目前血管新生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的增殖及其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近年来中职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兴教学模式开始广泛应用于中职课堂,生活教学正是当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无疑能够有效迎合中职语文教
本文就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商业广告信息传播中经验对等影响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经验复制、经验重演、经验直白以及经验联想成为现代商业广告信息传播行之有效的方式。 Thi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下腰痛(low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