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小说的对话性解读——以《到灯塔去》为个案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纵观国内外对伍尔夫的研究,发现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识流技巧、女性主义思想、叙事视角以及小说理论这些方面,而从对话理论角度对伍尔夫作品进行研究的论文著作非常少。戴维·洛奇在《巴赫金之后》中对伍尔夫小说的间接引语和杂语性有一定的论述,此外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对伍尔夫《幕间》中的戏仿和的狂欢性有过详细的论述。然而却没有文章系统地从对话理论的角度结合伍尔夫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来研究她的作品。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狂欢诗学理论的核心要义,本文将综合运用这一理论全面解读伍尔夫作品中体现出的对话性特征。所谓对话性特征,指的是转型时期文化的特征,关键是两种甚至多种意识的交锋。伍尔夫小说创作时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为女权主义者的伍尔夫在思想上也充满了矛盾。另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伍尔夫也不断地革新小说创作手法。她笔下的人物众声喧哗,可以发出完全不同于作者的声音;结构上的对位性体现出多维的生活哲学;体裁上,融入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要素体现出对话小说的杂语性。  本论文主要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伍尔夫小说的对话性,着重以伍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为研究个案。前言部分是总结伍尔夫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是阐释伍尔夫的小说和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主要包括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之间,以及主人公与内部自我的对话性。对话小说的重点是处理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在伍尔夫的小说中作者并不控制主人公的意识而是和他们平等的对话;聆听伍尔夫小说中人物间的对话,分析人物与内部自我的对话性。第三部分是分析伍尔夫小说结构上的对话性,采用了对位的线索,开放性的小说结局。第四部分是分析伍尔夫小说体裁上的杂语性。结语部分,总结全篇发现对话性是伍尔夫小说的一个重要特性,使文学活动成为一种开放性的活动。
其他文献
爱自拍的人有自恋情结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特别爱发微博的人、过分关注自己粉丝数量的人、喜欢发自拍的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有自恋情结。自恋的人往往需要他人的肯定,而在网络上,人们很容易呈现出跟现实不一样的“理想”形象,因此,自恋、夸耀等行为更容易得到彰显。  在网络上晒自己的照片,展示自己的文采,不是为自己看的,是写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看的,若是没有人来踩,若是孤芳自赏,这个博客怕是写不下去了。因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对巴金创作与思考的评论和研究,对巴金意义的涵咏与反思,可以说是肇始于1929年初轰动文坛的巴金处女作《灭亡》问世以后。本文拟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将这些巴金研究作个基本的梳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典型案例】  林明是银行主管,婚后不久喜得千金,取名小宝,意喻“家里的宝贝”。  自从小宝生下来后,便成了家里的焦点,林明更是奉行“富养女儿”的信条,给她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满足她的一切愿望。  三岁时,小宝去邻居家见到别人弹钢琴,便对钢琴爱不释手。林明立马为小宝配了一台价值二万元的钢琴,并遍寻良师,准备培养。但是,小宝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过后便不再触摸它了。  后来,小宝上小学,林明怕怠慢了女儿
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世界电影大师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从美学的角度,阐明伯格曼电影所具有的持续性张力,是由其内在的沉沦与叛逆的精神冲突所形成。 论文首先从日常生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
在文学史研究中,相比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同时代的文人,张耒并没有得到后代学者的更多关注。对于张耒的研究开展十分不足,涉及张耒文学成就的时候,大多一笔带过,很少专门的提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是在社会现实实践中形成发展、由人的内在综合品质特质及其控制机制和思想、性格、行为所构成的惯常模式。人格问题追根究底就是做什么人和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