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巴嫩旅美文学家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是对阿拉伯文学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旅美派作家的“旗手、灵魂和领袖。”1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在阿拉伯本土和西方均有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译介到中国,如今已有三个版本的全集问世,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阿拉伯文学家之一。通过研究纪伯伦的文学创作生涯,可发现其中蕴涵的思想在每个阶段各有不同,体现了作家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本论文将试图结合纪伯伦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解读纪伯伦的文学作品,研究其文学创作思想脉络发展的轨迹,以期从整体上把握纪伯伦的思想变迁脉络,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纪伯伦通过文学创作传达的理念:从初期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到中期关切民族与国家的前途,最终升华为关爱人类、关怀地球的未来。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纪伯伦研究的成果,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以及写作结构。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纪伯伦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从东西方文明两个维度,展现影响纪伯伦思想体系形成的源泉。并以其作品中关注的主体为依据,将其文学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注重个人成长的阿拉伯语创作期(1905-1913)、关注民族命运的英语、阿拉伯语双语创作期(1914-1920)、着眼全人类未来的英语创作期(1921-1931)。受尼采的“精神三变”学说启发,本章选取三个形象来概括纪伯伦不同时期的思想特征:(为了孩子)“忍辱负重的母亲”、(为了民族与国家)“激进反抗的青年”、(为了世界与人类)“归于纯真平静的婴孩”。这种变迁体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是由繁杂到简洁、从具体局部到抽象宏观的升华过程。从第二章开始,论文分别以三个创作阶段为主线,着重分析纪伯伦在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具体特征和总体思想倾向。第二章探讨其第一个创作阶段。在初到移民国的背景下,纪伯伦将文学当作避难所,以逃避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思想特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对东方的赞美。他将代表母亲的故乡设置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场景,通过对黎巴嫩自然之美的描述和古代荣光的追忆,逃避在美国社会中窘迫的现实生活;二、对受压迫者的同情。通过创作一系列的弱者群像,纪伯伦表达了对受压迫者同情,并将他们当作忍辱负重东方民族的象征,赋予了小说更多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三、用爱与美抵抗压迫。当同情与悲悯累积到一个极限,纪伯伦开始思索受压迫人民的出路,他们既然无力以暴力改变现实,便将爱与美当作出路,以“高尚的死亡”追求现实世界中不能得到的尊严与幸福。此外,他还深刻分析了弱者受压迫的内在原因,体现了早期的批判精神。这个阶段的思想倾向主要为鲜明的社会性、批判性和揭露性。第三章探讨纪伯伦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有强烈的自我证明欲望,并渴望摆脱历史和他者的束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为此他从三方面进行了思考:一、在个人层面,因受到尼采“超人学说”的影响,他迫切希望将自己打造成超凡个体,在作品中体现为“疯人”的形象。通过讽刺的手法,他试图否定人类社会中现存的一切旧价值体系,将自我从各种形式的奴隶主义中解放出来;二、在社会层面上,他渴望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与上个阶段不同,他用如解剖刀般的犀利批判代替了软弱无益的悲悯同情,希望以暴风精神清扫束缚东方民族的陈旧腐朽的枷锁,用自己的强音唤醒沉睡的同胞;三、打破之后,他开始思考建设,“理想的社会”以及“理想的建设者”是他关注的核心。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他将心中的圣地---祖国,作为理想社会的原型;随着一战结束,他心中“疯狂”的情绪已经慢慢平息,而由战争导致的对城市物质文明的厌恶,使他将目光由社会文明中的人转向大自然中的人,追求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个阶段,他致力于实现个人自由和民族独立,渴望用新思想引领同胞,将祖国建立成梦想中的完美家园。第四章主要探讨纪伯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通过不懈的奋斗,纪伯伦在美国文学界和阿拉伯本土文化圈中都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证明自我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思索消融阶级与社会的对立,超越民族与宗教的界限,探讨普世的、无差别的人性。他的思想成果体现为三个层面:一、对“大自由”的追寻。与上个阶段的个人自由、也就是“小自由”相比,“大自由”意味着人性中完美的部分。在纪伯伦看来每个人内在都蕴涵着神性,如何将人性升华为神性,取决于依靠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先知》中的穆斯塔法,就是引导人类发展内在神性的精神导师,在某种程度上,他是纪伯伦心中的理想自我形象;二、人与神的辩证关系。既然人可以成为神,那么神是什么?纪伯伦选择了“耶稣”来阐述他对神的理解,其中核心的观点即神是“人子”,是人类完美自我的体现。通过将耶稣“人化”,纪伯伦指明了人与神的内在联系,两者是存在天平上的两极。三、对世界大同的探求。完成了人的神化和神的人化之后,纪伯伦认为上帝体现在一切存在之中,体现了人、神与存在的合一。凭借这一思想,本文推断出纪伯伦对存在同一论的认可与接受,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与苏非神秘主义的异同。在文学创作的最后阶段,纪伯伦的思想特征体现为平衡与圆融,他创造了一种多元的哲学思想,为腐朽的物质文明提供了理想中的替代方案,创建了人与世界之间新的精神联系。在阐释了纪伯伦的思想体系后,第五章探讨他的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基于文学阐释理论,从思想变迁的角度,发掘了纪伯伦思想与当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共性,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生态观、女性解放思想、东西方关系观以及人类一体意识。纪伯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普世价值,对其做与时俱进的阐释,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宝贵内涵,在面对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大挑战时获得启示。本文结论认为,纪伯伦文学创作中思想体系经过了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形而下的抗争发展到形而上的求索,体现了一个文学家对自我、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与关爱,以及对爱、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纪伯伦对阿拉伯海外文学和本土文学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中创立浪漫主义流派的鼻祖,传播现代性思想的先驱者,尝试新文风、新文体的开拓者。作为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文学家,他的思想既对西方的物质主义进行了警示,也对东方的落后保守思想进行了批判,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发挥着独特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