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文学创作的思想变迁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巴嫩旅美文学家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是对阿拉伯文学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旅美派作家的“旗手、灵魂和领袖。”1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在阿拉伯本土和西方均有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译介到中国,如今已有三个版本的全集问世,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阿拉伯文学家之一。通过研究纪伯伦的文学创作生涯,可发现其中蕴涵的思想在每个阶段各有不同,体现了作家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本论文将试图结合纪伯伦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解读纪伯伦的文学作品,研究其文学创作思想脉络发展的轨迹,以期从整体上把握纪伯伦的思想变迁脉络,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纪伯伦通过文学创作传达的理念:从初期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到中期关切民族与国家的前途,最终升华为关爱人类、关怀地球的未来。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纪伯伦研究的成果,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以及写作结构。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纪伯伦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从东西方文明两个维度,展现影响纪伯伦思想体系形成的源泉。并以其作品中关注的主体为依据,将其文学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注重个人成长的阿拉伯语创作期(1905-1913)、关注民族命运的英语、阿拉伯语双语创作期(1914-1920)、着眼全人类未来的英语创作期(1921-1931)。受尼采的“精神三变”学说启发,本章选取三个形象来概括纪伯伦不同时期的思想特征:(为了孩子)“忍辱负重的母亲”、(为了民族与国家)“激进反抗的青年”、(为了世界与人类)“归于纯真平静的婴孩”。这种变迁体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是由繁杂到简洁、从具体局部到抽象宏观的升华过程。从第二章开始,论文分别以三个创作阶段为主线,着重分析纪伯伦在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具体特征和总体思想倾向。第二章探讨其第一个创作阶段。在初到移民国的背景下,纪伯伦将文学当作避难所,以逃避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思想特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对东方的赞美。他将代表母亲的故乡设置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场景,通过对黎巴嫩自然之美的描述和古代荣光的追忆,逃避在美国社会中窘迫的现实生活;二、对受压迫者的同情。通过创作一系列的弱者群像,纪伯伦表达了对受压迫者同情,并将他们当作忍辱负重东方民族的象征,赋予了小说更多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三、用爱与美抵抗压迫。当同情与悲悯累积到一个极限,纪伯伦开始思索受压迫人民的出路,他们既然无力以暴力改变现实,便将爱与美当作出路,以“高尚的死亡”追求现实世界中不能得到的尊严与幸福。此外,他还深刻分析了弱者受压迫的内在原因,体现了早期的批判精神。这个阶段的思想倾向主要为鲜明的社会性、批判性和揭露性。第三章探讨纪伯伦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有强烈的自我证明欲望,并渴望摆脱历史和他者的束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为此他从三方面进行了思考:一、在个人层面,因受到尼采“超人学说”的影响,他迫切希望将自己打造成超凡个体,在作品中体现为“疯人”的形象。通过讽刺的手法,他试图否定人类社会中现存的一切旧价值体系,将自我从各种形式的奴隶主义中解放出来;二、在社会层面上,他渴望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与上个阶段不同,他用如解剖刀般的犀利批判代替了软弱无益的悲悯同情,希望以暴风精神清扫束缚东方民族的陈旧腐朽的枷锁,用自己的强音唤醒沉睡的同胞;三、打破之后,他开始思考建设,“理想的社会”以及“理想的建设者”是他关注的核心。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他将心中的圣地---祖国,作为理想社会的原型;随着一战结束,他心中“疯狂”的情绪已经慢慢平息,而由战争导致的对城市物质文明的厌恶,使他将目光由社会文明中的人转向大自然中的人,追求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个阶段,他致力于实现个人自由和民族独立,渴望用新思想引领同胞,将祖国建立成梦想中的完美家园。第四章主要探讨纪伯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通过不懈的奋斗,纪伯伦在美国文学界和阿拉伯本土文化圈中都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证明自我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思索消融阶级与社会的对立,超越民族与宗教的界限,探讨普世的、无差别的人性。他的思想成果体现为三个层面:一、对“大自由”的追寻。与上个阶段的个人自由、也就是“小自由”相比,“大自由”意味着人性中完美的部分。在纪伯伦看来每个人内在都蕴涵着神性,如何将人性升华为神性,取决于依靠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先知》中的穆斯塔法,就是引导人类发展内在神性的精神导师,在某种程度上,他是纪伯伦心中的理想自我形象;二、人与神的辩证关系。既然人可以成为神,那么神是什么?纪伯伦选择了“耶稣”来阐述他对神的理解,其中核心的观点即神是“人子”,是人类完美自我的体现。通过将耶稣“人化”,纪伯伦指明了人与神的内在联系,两者是存在天平上的两极。三、对世界大同的探求。完成了人的神化和神的人化之后,纪伯伦认为上帝体现在一切存在之中,体现了人、神与存在的合一。凭借这一思想,本文推断出纪伯伦对存在同一论的认可与接受,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与苏非神秘主义的异同。在文学创作的最后阶段,纪伯伦的思想特征体现为平衡与圆融,他创造了一种多元的哲学思想,为腐朽的物质文明提供了理想中的替代方案,创建了人与世界之间新的精神联系。在阐释了纪伯伦的思想体系后,第五章探讨他的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基于文学阐释理论,从思想变迁的角度,发掘了纪伯伦思想与当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共性,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生态观、女性解放思想、东西方关系观以及人类一体意识。纪伯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普世价值,对其做与时俱进的阐释,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宝贵内涵,在面对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大挑战时获得启示。本文结论认为,纪伯伦文学创作中思想体系经过了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形而下的抗争发展到形而上的求索,体现了一个文学家对自我、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与关爱,以及对爱、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纪伯伦对阿拉伯海外文学和本土文学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中创立浪漫主义流派的鼻祖,传播现代性思想的先驱者,尝试新文风、新文体的开拓者。作为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文学家,他的思想既对西方的物质主义进行了警示,也对东方的落后保守思想进行了批判,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发挥着独特的启迪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全球性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开始从制度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民意识培养等多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生态现状、国家政策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应对措施及收效上体现出的生态价值观也就有所不同。从个人层面来看,国民只有具备良好生态意识,才能够做出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行为选择,教育在人们意识形成、发展的
学位
伴随着革新开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越南的社会结构日益多样化。越南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维持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同时释放多元化社会的活力?这既是越南政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越南政治研究的重要课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这既需要下放国家权力,激发社会的能力,又要求吸纳各种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对国家
学位
大关本《朝鲜征伐记》成书于近世初期,是在堀本的基础上,借鉴了多种朝鲜军记文献后增补而成的。这是一部描绘壬辰战争全貌的文学作品,作者为大关定祐,是纪州藩藩士、上杉流军学者。其特色在于,采用武士的视角来描绘这场战争,有着鲜明的武士文学的风格。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关本的考察,阐明这场战争是如何被近世的武士阶层所认知的,同时探究其中所体现的武士的价值观,并试图从“他者”的视角看历史、看中国、看世界。本研究共
学位
近年来,话语标记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普遍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俄语学界的学者对话语标记的研究略显薄弱,相关方面的分析视角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对词结构形式(尤其是语气词)的话语标记单位进行探讨,缺乏宏观系统的考量。同时,国内鲜有学者对话语标记的应用层面,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话语中的应用研究展开深入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基于俄罗斯萨拉托夫语言学学派关于话语标记的广义观点
学位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E.高夫曼(E.Goffman)首次探讨机构谈话在机构中的运行以来,机构话语作为话语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研究“人类中心论”(也称“人本主义”)范式的时代背景之下,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视。随着话语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话语的动态建构观一方面对机构话语研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机构话语的界定带来一定困难。对此学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机构话语具有
学位
中国外文局成立于1949年,是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国际传播机构,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外文翻译、出版和发行机构。本研究从机构翻译的视角出发,借助冈萨雷斯·努涅斯的翻译政策模型和斯科特的机构概念,通过文献研究、书目统计分析、文本分析、副文本分析,考察了外文局在1949年至2000年间的图书翻译政策及其历时变化,从而探究国家政府机构的翻译活动以及机构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借助冈萨雷斯·努涅斯的翻译政
学位
1892、1893年,晚清驻华英使亨利·本科拉夫特·乔利(Henry Bencraft Joly)英译的两卷本前56回《红楼梦》依次出版。这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第一个单行译本,内容体量丰富,实现了从零星译介到专书翻译的跨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式意义。然而,当前学界对乔利英译《红楼梦》的研究尚不深入,不仅对译文存在若干偏见,甚至对译者乔利其人、译本成书及传播的历史仍有颇多亟待澄清之处。基于此,本文
学位
1752年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确认了雷与电关系,1770年伽伐尼通过青蛙痉挛性收缩实验确认了生物电,1800年伏打发现了“伏打堆”,即人类第一块电池,由此“电”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逐渐进入人们视线。西方“电气科学技术”的导入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导入,同时冲击着中日传统文化思想,电学科学实验进一步打破了对电认知的禁锢。从思想史、科技史以及语言发展史来看,于中国而言在华传教士,于日本而言,兰学家均起到了承上启
学位
报纸
<正>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使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一套完整的供给侧改革政策体系,而金融改革又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可以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提供深层次的支持和服务。在此,我想谈几点建议:第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中国期货市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