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校外语教育状况及对策的比较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

来源 :刘津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980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外语专业的语种数量及其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对中日两国高校外语教育的状况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大致内容如下:绪论中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以及围绕高校外语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中日比较研究的可能性,结合先行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思路。第一章考察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的状况。首先在语种方面,中国高校已开设近百种外语专业,近5年内语种迅速增加,已经覆盖了所有BRI沿线国家的至少一种官方语言。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出了外语专业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其中设计的课程体系依然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第二章考察了日本高校外语教育的状况。日本高校外语专业语种虽然不足50种,但其人才培养方案显示出了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本文以日本国立大学中仅有的专门外语教育单位——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具体的案例,详细考察了这两所高校在课程建设及其运营机制上的特点。由此看出,在日本国立大学的外语专业中已经形成了“语言+X”的培养模式,以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地域研究”为专业方向,通过一系列课程及学分设置使语言教育和专业教育平衡发展。基于以上考察,在第三章,经探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点及其可能的原因后,进一步从专门外语教育(外语专业)与一般外语教育(非外语专业)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日本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虽然“语种版图”较大,但围绕着复合型人才整体上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语言+X”培养模式中“X”的明确度和专业性可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日本的外语专业则是通过课程建设的精致化、规范化和多样化三方面的组合措施构成“语言+X”的培养模式,确保以语言教育为基础并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此外,日本国立大学非外语专业同样重视英语以外语种的教育,通过扩大语种及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学分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借鉴日本有益的经验启示,根据实情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只有通过设计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保证语种增设和专业建设不脱钩,才能构成“语言+X”的培养模式并实现其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城市治理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但通常面临碎片化、单向化以及陌生化等问题。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结晶,其所蕴含的党的引领机制、法治保障机制、协同共治机制以及情感连接机制较好地契合了城市治理的实践逻辑,为破解城市治理困境提供了经验参照和实践路径。因此,城市治理要坚持整体型治理,变碎片离散为整体聚合;坚持回应型治理,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坚持情感型治理,从陌生分化到熟
期刊
本文旨在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战国时期封君的性质、形态及领地治理进行讨论。在首先介绍学术史与主要研究方法、材料后,论文第一章讨论封君的称号及其意涵,指出与传统认知不同,“公”、“侯”、“君”都可以代指战国时期的封君,相对而言“君”称较泛,“侯”称较具体。这三种称号虽然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其实都是贵族采邑主或官僚采邑主的代称,在拥有“君”称时,封君可能同时拥有“侯”称
学位
“处士”本义为有品行且居家未仕之人,但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又呈现着丰富的面貌。也就是说,“处士”的概念经历着一个泛化的过程。唐以前,“处士”一般指称未入仕这类特定人物,同时逐渐与隐逸的概念相混淆。而发展到唐代,“处士”既可指代处于未仕状态的士人,也可指代隐士和有法术、道术的方术之士。在唐代知识阶层官僚化的背景下,一些“处士”原先被动接受或拒绝征辟的姿态逐渐转变为主动向政权靠拢。而唐代选官制度为其参与
学位
近年来物联网设备已经成为大规模网络攻击的目标,其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然而,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功耗和内存受限,使其无法安装传统的安全软件,如防病毒、IDS软件等进行安全防御。因此,如何获得物联网设备内部复杂的安全行为和状态并进行安全检测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固件虚拟化并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对物联网设备进行系统安全检测与防御的方法,并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物联网行为安全检测系统。针对难
学位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关系和人情在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信任通常是与亲人或是家族成员紧密相连,这意味着亲密的关系可以对人际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情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指一套能维持交往关系和谐的社会规范,它对人际信任也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关系网中的熟人。此外,被信任者的可信赖特质,如能力、善意和诚信等品质,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结果的重要前提。然而,以往关于人际信任的文献
学位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追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1)“新人”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造什么样的时代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而新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最终决定着这个时代,决定着国家的发展程度、前进速度和前途命
学位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著名作家,她的代表作之一《纯真年代》使其获得了1921年的普利策奖,该书主要描绘了纽伦、艾伦和梅之间的三角关系,关注人物对于现实的不确定之感。本文借助詹姆斯·保罗·吉关于话语的理论,探究了话语行为构建了怎样的老纽约社会和家庭环境,个人如何通过话语构建自身以及华顿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述传达了怎样的关于“现实”的观点,社会、家庭、个人和文本四个层面的话语行为是此次研究的重点。社会层面
学位
唐·德里罗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个人在美国当代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困境。他出版的最新作品《K氏零度》也继承了这一特色。该小说讲述了杰弗里·洛克哈特在中亚沙漠人体冷冻技术基地与纽约都市的所见所感,展示了身处其中的个体所遭受的存在危机。身体作为感知自我存在的重要媒介,逐渐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克里斯·席林的身体理论,探究《K氏零度》中男主人公杰弗里如何通过身
学位
对于近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变革,当下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其研究范式从经学向文学的转型。在这一经学与文学对立的论述框架下,传统学术中经学的价值观成为了遮蔽《诗经》“本来面目”的阴霾,从经学走向文学在学术史的书写中因此带有了“进步”取代“落后”的进步史观意味,呈现出每推倒一分旧学,才能建立一分新学的基本型态。通过知识转型的视角书写,能够更加动态和真实的还原《诗经》如何进入到现代学科研究的这一过程,并以此揭示经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