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保障住房的空间组织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阶层分化的加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日益引起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关注,保障住房及其空间组织既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核心,又成为保证城市空间正义的重要载体。 城市保障住房研究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式,积淀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重点探讨城市保障住房的空间组织问题,在社会公平和公正前提下,分析城市保障住房、商品住房和社会阶层分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融和,提出保障住房与普通商品住房混合建设的模式。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三章对国内外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实践和相关理论进行评述,总结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与社会分化学说、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芝加哥城市生态学派的观点,分析了发达国家地方政府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对城市保障住房产生的问题的相关跟进策略,总结了开发保障住房要通过政策手段力量来平衡市场利益和非盈利的集团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保障住房空间融合模式。 第四章分别从住房政策制度、交通设施、社会空间结构等因素分析了影响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因素,并从城市中低阶层的就业空间需求、服务空间需求、社会空间需求进行分析,建立了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 第五、六章研究了苏州市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多中心组团模式,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低效等方面分析了苏州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混合居住模式战略并进行了具体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以重庆市现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中窗户设计的相关内容。为实现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目标,本文就窗户设计方面的内容,梳理总结
新农村建设,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假日制度共同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成长。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途径,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
随着大运河遗址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址走近了人们的视野,运河遗址的保护规划工作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然而,在部分地区,运河遗址出现在城市中心区或者城市建设
本文探讨了福建青水传统烤烟房建筑。研究方向为认识特点、分析原因及后续的改造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与建构。介绍烤烟房的工艺流程、建构方式和施工建造过程,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持城市的原有文化特质,体现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是城市居住社区在适应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的重要途径。  “铺境
我国的传统砖木建筑无论从现存数量上,还是历史影响上来讲,在同时期民居建筑中都是无与伦比的。传统砖木建筑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使用价值和
截至2005年末,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为55.8%,而西部的城镇化率却不足35%,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仅为23%。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来看,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到乡村的过渡部分--城乡结合部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在最具有发展活力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性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在这里短兵相接
20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先驱们率先将非绘画材料以拼贴的形式应用在绘画作品中,至此拼贴就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艺术史中。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它有着和其它传统绘画技法或传统绘画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滨水区城市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及武汉滨水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论文分为上、中、下篇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