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双创”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创业活动呈现出逐年活跃的趋势。私营经济对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收入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农民工在其打工经历中积累了较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潜在创业者。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农民工的高生存压力和创业本身的高不确定性,农民工城市创业发生率较低。根据行为经济学的观点,积极情绪是激活创业的重要因素。基于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面临着“疏离感”和“低自我认同感”的现实背景下,探究积极情绪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对于拓展中国农民工创业的研究视角,激活农民工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民工高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的现实情境下,现有研究尚缺乏从积极情绪角度来探究和解释农民工城市创业行为决策机制。本文首先将积极情绪作为一种无形资本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对经典的创业选择模型做出修正,并由此分析积极情绪对农民工创业选择的影响及其机理。理论模型结果表明,积极情绪除对农民工城市创业发生有直接正向影响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的风险偏好程度而提高其在城市创业的可能性。进一步地,我们将创业活动细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探究积极情绪对不同创业活动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制。而后,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城市移民调查(RUMIC)2009年7368个农民工样本,分别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多元选择模型、IVPROBIT-CMP方法、KHB-MLOGIT模型、KHB-OLOGIT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对积极情绪在农民工城市创业选择上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对积极情绪在不同创业者群体和不同类型创业活动上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了探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选择在城市创业的农民工占总样本的28.02%。在创业者群体中,77.40%选择生存型创业,22.67%选择机会型创业。从其所选择的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位居首位。从地理分布特征来看,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发生率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特征。通过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特征差异分析发现,创业者的积极情绪比非创业者高0.49%。除积极情绪和风险偏好外,两组农民工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上述差异均在至少10%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第二,积极情绪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创业的概率。本研究通过对创业选择模型的求解,从数理上论述了积极情绪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促进作用,并论述了积极情绪在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之间的效应差异。采用IVPROBIT-CMP方法克服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工积极情绪每增加1个单位,选择在城市创业的概率提升15.53%。可以认为,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农民工对社会中的创业机会有更敏锐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在此作用下农民工对未来会做出积极预判,激发其创业。由于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民工是否留城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总样本细分为子女在读群体和子女非在读群体,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子女在读农民工的积极情绪每提高1个单位,其城市创业概率提高23.7%,高于子女非在读群体6.3%。该结论进一步说明,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构成,子女教育支出能够激励农民工去从事收入更高的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生存压力。与受雇或回乡务农相比,创业是具有高收益的职业选择,因此,子辈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是父辈开展创业活动的强劲动力。第三,积极情绪对生存型创业影响程度更大。将创业活动细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进行讨论后发现,积极情绪每增加1个单位,农民工选择生存型创业的可能性增加17.1%,选择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增加22.4%。对此的解释是,生存型创业者即使不具备积极情绪,受生计压力的刚性推动,被动选择生存型创业的概率依然很高,其受积极情绪的影响较小。相反,由于机会型创业的主动性和风险性更强,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和弹性都更大。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积极情绪能够增加农民选择机会型创业的概率。第四,在积极情绪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作用路径中,积极情绪对农民工城市创业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92.93%的直接效应和7.07%的风险偏好的中介效应。可以看出,在农民工城市创业选择路径中,积极情绪起主导作用,风险偏好的作用较弱。进一步探究积极情绪对不同类型创业的中介效应差异看出,风险偏好在机会型创业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比生存型创业中的中介作用更强。采用KHB-MLOGIT和BOOTSTRAP自助抽样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机会型创业中,积极情绪的影响可以分解为89.15%的直接效应和10.85%的风险偏好的中介效应。而在生存型创业中,只有积极情绪起主导作用。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政府、社会、个人应重视并努力提升农民工的积极情绪。首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加强对失败的包容和承受能力、组织情绪管理的相关培训课程等方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其次,应把握积极情绪尺度,防范创业认知偏差。最后,应加强积极情绪体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构建多样心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