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关照下的汉英交传策略 ——以《许知远对话马东》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行各业都一派繁荣。其中媒体行业更是在近几年表现突出。借助互联网的推动作用,社交媒体促进了爱奇艺、腾讯和新浪等社交平台上大量网络节目的普及和推广。这些节目正走向国际化。然而,该趋势可能会给媒体口译从业者造成一定困难。本实践报告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中的一集作为口译实践对象,探讨此行业中英交替传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相应解决策略。此实践报告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使用视频及访谈对象的的基本信息。此外,第一部分中的文献综述包括图式理论的定义、图式理论的分类以及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本报告提供理论支撑,并引导报告后半部分口译策略的选择。第二部分总结出五种主要的中英交替传译难点:文化负载词、大众传媒术语、代词混淆、自我纠错和其他困难。因而第三部分顺势提出解决困难的四种口译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意译、直译加解释、省译、改译。在这一部分中,每个策略都有具体的例子分析。最后部分则总结了作者在此次口译过程中的个人反思和本实践报告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武昌艺专时期的水陆街校址校舍外部空间是湖北美术学院校园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武昌艺专时期水陆街校址建筑已消逝,但武昌艺专时期的办学精神仍历久弥新。解读当时的校园外部空间场景风貌,不仅弥补了校园建筑光辉历史的缺失,同时是对当时高校校舍建筑外部空间发展情况进行补充。本文通过了解武昌艺专校舍外部空间所处的大环境背景,梳理分析国内外不同高校的校园外部空间历史情况,探究校园当时真实的选址、校园规模等情
佛教作为台湾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对于社会影响深远。台湾佛教建筑自明朝与清朝随着大陆沿海居民迁居台湾传入,历经日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政治解严不同时期的进程,也伴随佛教的发展,作为佛教空间载体的佛教建筑在每时期都发展出属于"当时"的风格,所以台湾的佛教发展逐渐展现其主体性,相对应的佛教建筑其形式及空间皆有"现代化"的转变及趋势。教育作为佛法的弘法和传道的方法之一,所以佛教校园建筑就成为佛教建筑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全面抗战时期边区人民参政议政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人民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1940年“三三制”的提出为开明绅士群体参与边区政权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帮助。开明绅士群体开始大规模地参与边区的各级政权建设。绅士群体作为一个非官非民而又近官近民的特殊群体,对所在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主体出身于地主阶级左翼的开明绅士群体,其组成还包括国民政府的退职官僚、教育界的进步人士以及具有较
本论文选题为地域文化在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中的运用。据笔者调研发现:随着2017年5月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作为现阶段解决城乡二元矛盾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田园综合体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行进。但是通过对这些国家首批综合试点区调查分析,问题也逐一显现,较为突出的是在规划上的“重农轻文”。比如:以特色水杂果产业作为基础的河北迁西县“花香果巷”田园综合体;以高端花木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浙江绍兴“花香漓渚”田
乡村河道景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人为的干预,主要以自然式为主。同时,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排污、砂石违法开采、过度伐木等行为,对河道的水体、护岸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家推行“美丽乡村”,对乡村的环境进行美化改造,而后的“乡村振兴”则增加了对乡村从经济、民生等各层次的进一步深化,位于乡村周边的乡村河道景观成为新的课题。我国地域广阔,经度和纬度跨度大,因此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
同声传译是指话者发言和译者翻译几乎同时进行的一种翻译方式,比传统的交替传译更节省时间,因此国际会议当中,相对于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担任同声传译的译者不仅要求其优秀的双语能力,更要求同声传译译者具备长时间同时处理多种任务的能力。通常来讲,‘顺句驱动’是同声传译的第一准则,他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译者的认知负担。‘顺句驱动’作为一条准则,同时还要求译者结合各种技巧,进行更有质量的同声传译。而
近年来非洲裔人员在广东的涉毒案件与日俱增。由于大多数审讯人员在办理外国人涉毒犯罪案件中缺乏语言沟通能力,因而出现了对英语翻译人员的大量需求。本实践报告基于作者多次参与的毒品相关案件的口译活动,旨在探讨提审口译中译员的角色问题。本报告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背景介绍包括当前日益剧增的外国人涉案情况以及目前提审口译的一些问题与现状,以及此报告的目的。第二章主要是对口译活动参与方及口译任务的简单介绍。
《琴声如诉》是杜拉斯写作风格的转折点,从该部作品开始,杜拉斯的小说在语言和情节上逐渐呈现出一种空白感,即人物的对话和小说的叙述无法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作品的情节设有悬念但往往戛然而止,很少出现完满、便于解释的结局。本文尝试从文本中的对话入手,探索杜拉斯风格中“空白感”的形成及其效果。《琴声如诉》中人物的对话占据了文本一半以上的篇幅,对情节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说中的叙述者保持了相对的客观性
背景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进行性全身骨骼肌质量下降并伴随肌肉力量和/或身体机能低下的老年综合征。肌少症的老年人往往虚弱、易跌倒、骨量低下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但肌少症现今病因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差异大,群众知晓率低,其影响因素需要得到人们重视。因此研究罹患肌少症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以便于预防和控制肌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新乡市老年人肌少症罹患现状,分析影响老年人罹
燕(广阳)国是西汉时期重要的诸侯王国之一,该王国在政治、民族、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政治上,燕王的分封经历了三任异姓王,最终归于同姓王。从异姓王国到同姓王国的变迁,反映出汉朝最高统治者由“共天下”到“家天下”的体制性转变。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燕国的封域由最初的六郡规模被削减至四县。西汉中期,燕剌王刘旦谋反事件,暴露出朝廷立嗣制不明的制度漏洞。西汉王朝的诸侯王国分封政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