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臝转语记》由清代学者程瑶田(1725~1814)所著,阐释了汉语同源词音义关系与造词用词的规律,对“果臝”同源词族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语源和语义引申的线索,揭示了汉语词汇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认为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用他的话说:“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前人对于该文的研究主要从词源学的角度,鲜有用理论框架具体阐述其词族衍生和演变过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转喻与词义扩展的辐射和连锁两种方式提出了MRC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分析《果臝转语记》中的332条“果臝”同源词,揭示了汉语同源词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认知机制。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包括选题动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语料收集和全文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了前人对于《果臝转语记》中同源词的有关论述,并指出其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笔者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转喻以及词义扩展的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提出MRC认知模型,详述了332条“果臝”同源词的辐射与连锁延伸路径。第四章“语料分析”:基于MRC认知模型详析了“果臝”同源词的词音和词义的关系。通过调查与统计发现:1.过往学者皆是一般论述而缺乏理论,本文最大贡献为此类研究建构了MRC理论模型,揭示了“果臝”同源词族中的衍生规律,以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古人所遵循的“声随形命,字依声立”的认知机制。2.“果臝”通过语音隐喻辐射连锁出四类语音,其分布情况为:“X Luo”(60%)>“Xuo Yuo”(27.4%)>“Guo Luo”(6.9%)>“X Y”(5.7%)。据统计,“果臝”同源词的语音像似性主要在于语音“Luo”中的韵母“uo”及其变体。3.“果臝”原型义为“圆形”,它们可通过隐转喻机制依次连锁扩展出语义衍生的词群,且各类还辐射衍生出若干用法。其分布情况如下:圆形义(32.9%)>屈曲义(16.6%)>延展义(12.3%)>块状义(9.9%)等。4.该研究表明,汉语词汇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清代训诂学家的重大发现“音近则义通”的规律而逐步形成的,当今认知语言学所坚守的像似性原则与此不谋而合。第五章“总结”:概述原文贡献,并指出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