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以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中心(1930-1937)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30年至1937年间的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重点和中心,借助当时当地的报刊资料及当事人的书信日记等材料描述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人聚散情况,试图展示当时青岛的文学生态状况及青岛作为山东的区域文化中心和中国的“文化边城”的复杂身份。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指出1930年代前期的青岛可以作为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现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城市之外的另一种城市来加以研究,而且当时的青岛和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分别可以作为一类沿海新兴城市和地方性国立大学的代表。  第一章通过选校址和择校长两个关键问题来考察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建立的过程,从而展示出1930年代前后青岛和济南之间相互位置的变化和山东文化版图的变迁,并且通过论述杨振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措施来展示1930年至1937年间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发展。  第二章描述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洪深等人在上海、北平和青岛之间来来去去的流动过程,通过对于他们在青期间的活动状况的考察,指出他们在青岛的侨居和暂住的生存状态和指向文化中心城市的心理认同,从而展示出当时作为“文化边城”的青岛与作为全国性文化中心的上海、北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重点考察沈从文、老舍、洪深等教授作家在青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作品的发表情况、臧克家在闻一多等人扶掖下开始新诗创作并且被推向文化中心的过程以及王驶、俞启威等青年学生在青岛所进行的左翼文艺社团活动,通过教授和学生两个层面来展示大学校园里的文学生态,并且进一步指出青岛相对于北平、上海的“文化边城”的地位。本章还把目光转移到大学校园之外,描述以王统照为代表的青岛本地文人当时的文学活动,重点考察他们所进行的本土报刊文艺阵地建设的尝试,通过对于青岛当地报纸文艺副刊的实际编辑情况的考察,展示出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内外的相对隔离的状态及青岛之所以最终未能成为文化中心点的部分原因。  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论述,指出1930年代前期的青岛的文化“候鸟栖息地”和“文化边城”的性质,其后随着大学的迁回济南及其自身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导致的成为文化中心点的可能性的丧失,青岛成为“未形成的文化中心”。
其他文献
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仅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生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树立研究意识。生物属于一门科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生物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都是男性的附属物,女性的主体意识被淡化,女人的价值只在繁衍上,女性的智慧和胆识也只是局限于家庭之中,其他社会功能被忽略,“女人无才便是德”似乎成了亘古
学位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视线,成为美国文学史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向秀作为魏晋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他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对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以及对裴頠的“崇有”论玄学、郭象的
期刊
“惠安不产石头,也没有大型的雕艺集散市场,没想到石雕业不仅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萎缩,反而在科技推动下率先进入数控雕刻时代,成为与时俱进的常青产业”。石雕业进入数控雕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