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芥和烧伤对大鼠小肠的联合损伤作用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芥是外军装备的最重要的化学战剂,既往研究发现,硫芥全身吸收中毒可引起消化道损伤,进而加重伤员的临床反应。硫芥全身吸收中毒引起的消化道损伤主要表现在肠道,其中又以小肠最敏感。中毒程度越严重,肠道损伤越明显。因此,小肠是硫芥中毒的危象器官之一。另有大量研究证实,烧伤后由于应激反应肠粘膜屏障受到损害,而烧伤后肠上皮机械屏障和粘膜免疫屏障的损害是肠源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可加剧伤者的病情进而导致死亡。现代战争条件下,若遭受敌人的多武器复合袭击,不仅可以发生单纯硫芥中毒,也可能造成硫芥中毒合并热烧伤的化学毒剂复合伤,而该类复合伤对肠道的损伤情况尚未见报道,这为硫芥中毒的救治研究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目的我们以大鼠小肠为研究目标,从单纯烧伤、单纯硫芥中毒及硫芥复合烧伤情况下研究其对整体动物及小肠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硫芥中毒及其相应复合伤所致的消化道损伤的可能机制,初步探讨致伤条件下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以期为硫芥中毒及复合烧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⑴建立大鼠硫芥中毒复合烧伤的在体致伤模型,运用改良寇氏法测定硫芥的LD50,以明确复合伤对动物的整体损伤情况。⑵采用HE染色、电镜、免疫组化、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实验技术,观察到单纯硫芥、烧伤及硫烧复合伤对大鼠致伤后,肠道组织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肠道通透性改变、肠上皮细胞凋亡发生情况、氧化应激状态的变化特点。⑶建立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模型,采用HE染色、电镜、免疫组化、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实验技术,观察致伤大鼠肠道组织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肠道通透性改变、肠上皮细胞凋亡发生情况、氧化应激状态的变化特点。结果⑴成功建立大鼠硫芥中毒复合烧伤的在体致伤模型,大鼠皮下硫芥中毒及硫芥中毒复合烧伤情况下的LD50分别为:11.42mg/kg和4.98mg/kg,其95%可信限分别为:11.00~11.86mg/kg和4.32~5.74mg/kg。⑵采用4 mg/kg硫芥染毒,伤后72h内单纯及复合烧伤均导致大鼠体重减少,小肠含水量、通透性增加,小肠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单纯硫芥中毒组24h出现明显损伤,复合伤组则在12h即有明显损伤, Bcl-2表达减少,大鼠血浆MDA含量、DAO活性显著上升,SOD活力明显下降,损伤程度与损伤时间
其他文献
大面积的皮肤损伤、烧伤,特别是伴有放射损伤时,创面愈合相对困难。这既与创面修复细胞数量和功能显著下降有关,也与经常伴发的创面感染有关。在我们研究所前期的工作中,我们
本文认为原始儒学的真谛在于修己以安百姓。宋明儒师和现代新儒家所谓的道统并不与此契合。前者的缺失在于“内圣强而外王弱”,后者的误区在于将原始儒学的内圣化、万能化和玄
为解决旱地小麦等雨播种的生产现状,明确播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于2015—2017年在山西闻喜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早播(9月20日,EB)、晚播(10月10日,LB)两个播
采用草甘膦(G 0.5,G 1.0和G 1.5)和草铵膦(GA 1.0,GA 1.5和GA 2.0)各3个浓度,对丝茅入侵为建群种的退化型草坪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其起效时间、施药10 d和40 d后丝茅的病状,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成为当下大学生的选择。日语作为中日交流的桥梁,受到许多大学生的青睐,大学日语教学也成为高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并表现出产业结构软化、媒介产业集群化、媒介产品形态多元化以及媒介经营集团化等4个方面,多元化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这
手机报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发展运营模式正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从手机报发展的报业、电信以及政府三方利益取向为基点,通过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基于媒介战略联盟的手
氰化物是剧毒化合物,既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又是重要的军用毒剂。失血性休克是战伤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伤情复杂,死亡率高。失血性休克合并化学毒剂中毒在化学毒剂复合伤
背景与目的: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而言,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但移植排斥反应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严重副作用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异基因皮肤移植的临床应用。所以,如何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