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期,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也包括婚姻支付。婚姻支付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变迁。近年来,农村的婚姻支付内容、形式、流向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引发众人思索。本文以安徽省北部一个普通的村庄——Z镇C村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基础性经济支付、行为性支付、信仰性支付、工具性支付四个方面考察了转型期农村地区婚姻支付形式、内容、流向的变化,并介绍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由此,展现婚姻支付参与人——农村男青年、农村女青年、婆家、娘家——的不同处境和行为,婚姻支付在四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妥协、博弈中实现了变迁。本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包含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框架。这一部分首先对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行文脉络进行介绍。其次,对婚姻支付的定义、分类、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其简要归纳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逻辑和思路。再次,描述了选择调查地点的缘由,以及调查地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婚恋传统。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调查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转型期C村婚姻支付的变迁。分别讨论了农村男青年及其家庭、农村女青年及其家庭在基础性经济支付、行为性支付、信仰性支付、工具性支付四个方面的婚姻支付变化,并指出婚姻支付的最终流向发生变化。第三部分阐述了婚姻支付变迁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一方面,婚姻支付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新房为代表的生活成本上涨;农村女青年劳动价值提高。另一方面,婚姻支付深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青年在社会流动过程中,个体经济独立,个人意识崛起。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农村家庭规模呈缩小化趋势。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男青年的通婚圈有限。受都市文化和农村风气的双重影响,农村青年的婚姻支付具有求同和求异双重特征。第四部分详细论述婚姻支付变迁与几个婚姻支付参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支付水平的不断高涨趋势下,婚姻支付的参与人有不同的表现。农村女青年以男方婚姻支付的数额作为一种信号和有力保障。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农村男青年择偶更加困难,感情因素让步于经济因素。娘家对未来女婿精挑细选。婆家视儿子的婚姻大事为己任。同时,不同婚姻支付参与人的处境和行为对婚姻支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女青年选择或主动或被动地坚持高额的要价。娘家与婆家相互博弈,在姻亲格局中的地位趋于平等。子辈“合谋”向父辈争取更多的婚姻支付,为自己的小家庭谋利。第五部分,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探讨农村婚姻支付问题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