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禅宗公案机缘性会话中的举话现象,具体归类于“祖师禅”,也就是南宗禅法。祖师禅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传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的禅法,是明心见性、教外别传之禅法。祖师禅之修法,只在观心本身上做功夫,主张教外别传,注重师承;不立文字,强调顿悟。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无分别心而熄灭妄想,得以真如观自在。这一实质表现在禅宗的语言文字上则为离名相,不立文字的活句,而对活句的理解亦需要以把握佛法实质为前提。举话现象是基于举话人对公案活句的失败意会而做出的转述补救。通过举话,举话人意图实现对公案活句中蕴涵的佛法大义的体悟。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举话与禅宗机缘性会话的意义生成。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考察举话的意义生成,拟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禅师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为了实现举话,采取了哪些语言手段?2)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举话承担着怎样的功能?这些功能又是如何实现的?3)为什么禅师在与徒弟进行禅宗机缘性会话中,选择并使用举话这一策略?针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在紧扣禅宗言义观“不立文字,不离文字”及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前提下,分析《祖堂集》中公案举话现象,并对活句的语义特征、语用意义的进一步挖掘,拟对举话的意义生成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禅宗举话的意义生成模式,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发现一涉及基于活句与概念A的认识而提出的顿悟模型:佛法大义决定了活句的意义,活句实质上蕴含着佛法大义概念A。概念A区别于一般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概念A去掌握所有的一般概念,但是不能通过掌握一般概念去意识到概念A的存在乃至于认识概念A。人们可以通过活句,不经过一般概念直指概念A。活句作为悖离语,真正语义作用是切断举话人与一般概念的直接联系,亦即打断禅宗所言分别心、分别相,迫使举话者用不理解的去理解概念A,行事而不着相,即为顿悟。发现二涉及活句的意义实现方式。活句的特点体现着禅的性质和言义观,不立文字对应着活句“语义无理”的语言特点;不离文字则对应着活句“语用有理”的语言特点。故在实现活句的意义时也分为两步:活句的语义无理解构,活句的语用有理建构。在这一部分还涉及到对公案活句中的离名相的探讨,活句中的名相不相即,或名离相,或相无名,则分别不能,妄想则不能生,这也是活句可以切断一般概念的原因。发现三涉及举话的意义生成。这一部分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通过举话对活句的语境嵌套和重置,活句始终保持在当下语境中,寓于活句中的概念A也始终在当下语境中。同时,在举话过程中,加之举话对象的禅师的活句回答,举话对于概念A进一步挖掘、丰富,实际推动了概念A的意义实现。综上,禅师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为了实现举话,采取了三个步骤。在举话活句语境重置的大循环系统中,同时发挥着活句的切断作用和解构、建构功能。整个系统的所有要素共同促成概念A的意义生成,这也标志着举话意义生成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