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公务员作为政府和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者,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担负着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等职责,是政府职能得以实现的直接力量和“人民的公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同时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政府的工作绩效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公务员队伍由于所处地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被忽略。事实上,在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失调状况。
目前,有关文献资料中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医护人员、患者及军人等方面,而针对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则相对较少,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往往是综合的,而且各因素交互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深入挖掘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公务员的心理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初步探讨了公务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公务员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及相互作用机制。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分别从机关和个人两个层面对维护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公务员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症、敌对、人际关系和抑郁。
(2)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50岁以下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比50岁以上公务员多,而41-45岁这一年龄组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多;随文化程度的升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科级职务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职务和科级以上职务的公务员;除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外,男女公务员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 公务员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相关关系,心理健康组的公务员在神经质、精神质因子上显著低于心理问题组的公务员,在内外向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除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外,心理健康组的公务员在应对方式其他因子上均低于心理问题组的公务员,且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理健康组的公务员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心理问题组公务员。
(4) 神经质、精神质、自责、年龄、社会支持总分、内外向、解决问题、求助、学历、支持利用度等10个变量是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联合预测公务员心理健康42.5%的变异量。
(5) 人格特征通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对心理健康不产生直接效应而是间接效应;年龄不仅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还会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学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整个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起到了调节和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