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L9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BTNL9为嗜乳脂样蛋白家族的一员,既往研究证实其在多种癌症中表达下调且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发挥了抑癌作用,但BTNL9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BTNL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提取的RNA序列和临床数据,分析BTNL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BTNL9表达对乳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2.通过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来分析评估BTNL9表达的诊断效率;3.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BTNL9在乳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采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和Ed U细胞增殖实验来检测BTNL9的功能;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来探索BTNL9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BTNL9在人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下调。BTNL9的低表达与肿瘤大小的早期进展、较差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过表达BTNL9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的能力,诱导细胞凋亡,而敲低BTNL9的表达水平则呈现相反的结果。此外,BTNL9通过P53/CDC25C和P53/GADD45通路来阻滞乳腺癌细胞在G2/M期。结论:BTNL9可能在乳腺癌中发挥抑癌作用,并有潜力成为新的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SIRS、CRP、PCT对于早期预测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目的口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分为非吻合口瘘组(n=57)和吻合口瘘组(n=19)和,收集76例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全身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CRP、PCT、体温、心率、呼吸次数(均取当日最大值)。
目的:初步探讨单中心基于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否能降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IA)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支架辅助栓塞IA治疗的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TEG检测将患者分为标准组与调整组。标准组术后采用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mg)。调整组的患者采用基于TEG参数调整的抗
目的:首先,从基本健康状况、传染病、非传染病和卫生资源与服务条件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沿线5个代表性国家(老挝、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埃及、俄罗斯)的母婴健康状况及发展水平,明确代表性国家在母婴健康领域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及产生原因。然后,探索影响各国母婴健康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讨论这些国家在提高母婴健康方面可能遇到的障碍。最后,提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平台与沿线代表性国家合作提升母婴健康水平的建议
目的:分析超声联合钼靶检查对T≤2cm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价值。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01~2019-06肿瘤直径T≤2cm且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122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对其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超声、钼靶、核磁共振成像(MRI)及SLNB的结果,分别与术后腋窝淋巴结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22例T≤2cm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
背景: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致死性肿瘤之一。大量研究证实整联蛋白α2(ITGA2)在恶性肿瘤中发挥促癌作用,ITGA2过表达在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迁移、血管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是肿瘤的不良预后因子。ITGA2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ITGA2在体内外对ESC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并评估ITGA2成为ESCC新的治疗
背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结直肠癌转移灶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多项研究表明CTCs数量、检出率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等各种病理参数密切相关,而肿瘤细胞可能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产生间质型CTCs及混合型CTCs,但既往大多CTCs检测方法只能检测上皮性CTCs,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代表性的Cell Search系统阳性检出率在50%以下;且C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PATs也称ZDHHC蛋白家族,催化蛋白质发生翻译后棕榈酰化修饰,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但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缺乏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观察棕榈酰基转移酶3(ZDHHC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接着探讨ZDHHC3在β-石竹烯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从而为寻找新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环节和药物
目的:肿瘤免疫是肿瘤发生和进展的重要特征,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肺癌微环境中高表达的具有促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因子。研究表明白介素-1α(IL-1α)上调了肿瘤微环境中TSLP的表达,而TSLP通过上调Bcl-2水平来促肿瘤进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TSLP在肺腺癌(LAC)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及临床意义。同时检测肺腺癌患者血清Bcl-2和IL-1α浓度,探索其在肺腺癌患者血清水平及TSLP
背景:Epsin是一种衔接子蛋白,参与细胞内吞过程。在Epsin的家族成员中,对于Epsin 3(EPN3)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已证明EPN3与细胞衰老、凋亡和癌症转移等密切相关,但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EPN3表达水平变化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1)为探讨EPN3的表达水平和乳腺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在线GEPIA分析EPN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使用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急性期常并发大脑半球肿胀(global cerebral edema,GCE)。目前,对GCE的鉴别主要依靠定性方法。由于定量方法的缺乏,限制了对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建立一种精确的脑体积(brain volume,BV)测量方法,并通过此定量方法比较aSAH急性期发生GCE与未发生GCE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