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位犯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庞大的犯罪形式,内部的问题更是包罗万象,当其与共同犯罪交叉在一起时就显得更加复杂,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作为单位共同犯罪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义所在。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是由两种不同属性的主体结合而组成的犯罪,具有自身的特点,单位与自然人两种不同的主体互相勾结,使得这类犯罪更加复杂,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大,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一些问题存在争议,本文主要针对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各种不同学说,结合司法案例、司法解释和目前的做法,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本文分为导论、单位和自然人成立共同犯罪的争论、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主体条件中的疑难问题、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主观条件及疑难问题、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结语共六个部分。下面对文章的大致结构和每一部分需探讨的问题进行阐述。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综述,对于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一章通过分析不同的理论学说,得出单位与自然人成立共同犯罪的合理性。第二章主要是阐述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主体条件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先对单位和自然人范围进行界定,再分析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怎样认定单位内部直接责任人员和单位成立共同犯罪,怎样认定单位的委托代理人和单位成立共同犯罪,怎样认定单位的上级领导和单位成立共同犯罪,一人公司和自然人成立共同犯罪应怎样认定,私营企业和自然人成立共同犯罪应该怎样认定,个人独资企业不能和自然人成立共同犯罪的理由。第三章在主观条件中主要对于片面共犯是否存在与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第四章主要阐述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刑事责任中相关的问题。对单位和自然人共同实施纯正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中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单位和自然人共同实施不纯正单位犯罪的认定中,主要对定罪数额问题进行全面的展开讨论,并提出统一定罪数额的观点。当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触犯不同罪名时该怎样认定,在对当前理论界存在的一些观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对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还是对刑事责任的认定,最终目的都是量刑,由于单位犯罪具有双罚制的特点,导致了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具有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之分。单位和自然人之间的刑事责任是外部责任,在追究刑事责任时以主从犯为标准,进行责任的划分。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在认定时应划分主从犯,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量刑。本文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界,争论都较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也给司法实务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笔者通过整理和发现这些问题后,集百家之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应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来理解目前居高不下的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率。随着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多元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力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分化为不同
利用2016年粤赣两省787份水稻种植户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拥有整地与收割机械的稻农参与农机服务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农地确权对农机户参与整地与收割环节农机服
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思维模式及其表现形式--语言,尤其语篇组织的差异入手,窥探中西心智深层结构的不同,并借此显示这两大文明存在方式的径庭.通过中西企业话语对比,中西学生作
本文介绍了水平定向钻技术原理和施工方法,总结和论述了该技术在燃气管道穿越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法。
随着TSG Z0004标准实施和API SPEC 5L以及API SPEC Q1标准的换版,当前申请API SPEC 5L会标使用许可证的企业应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接受审核组的审核。审核前需做的准备工作
乙醛脱氢酶1是细胞质里的一种酶,可以将细胞内的许多醛转化为羧酸,参与细胞内有毒物质的降解和细胞的自我保护。早先被证明在造血干细胞中高表达,随后被认为是正常干细胞的标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遍布全国,不仅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给社会经济环境、交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绿化的角度来研究缓减、治理雾霾的绿色手段,通过剖析城市绿
“德刑之辩”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 ,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 ,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 ,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
一事不再理由古罗马“诉权消耗”理论,经发展演变成近代“审判权消耗”理论延续至今。在一事不再理的历史沿革中,国外两大法系学者的研究对其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充分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