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双车道公路,因受地质、地形、环保、工程造价等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存在较多的纵坡路段,对公路的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克服这一难题,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设置爬坡车道。我国贵州、陕西等省份陆续进行了广泛的爬坡车道的应用实践及研究,在积累建设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路段运行状态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的疑问,并且缺少有效的评判方法。为了提升爬坡车道的应用效果,有必要开展爬坡车道路段的交通流运行状态改善研究。本文在充分研究既有相关规范、文献、案例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对国内外爬坡车道的设置条件、设置前后运行状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爬坡车道所在路段的路权分配、运行速度变化、跟驰换道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交通实测数据确定了后文仿真实验的主导车型。
其次,根据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流特征,对仿真软件参数进行了标定,利用校正后的仿真实验模型,从通行能力、路段平均速度、运行延误、速度标准差等方面分析了爬坡车道设置前后各参数对纵坡路段爬坡方向的运行状态影响,结果表明:大车混入比是决定运行延误降低程度的主要因素;交通量和大车混入比是影响爬坡车道路段通行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坡长为900米、坡度为3%的双车道公路纵坡路段增设一条300米的爬坡车道,小客车平均车速提升10%~16%,载重货车平均车速提升5%~13%,路段的通行能力提升率为3%~26%,运行延误时间降低率最多高达90%以上。
然后,为了评判爬坡车道设置对纵坡路段运行状态改善效果,本文结合仿真实验和交通流理论,从交通流服务效率、安全、稳定性三方面,筛选出山区双车道公路纵坡路段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在传统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均方差客观权重方法改进了评价权重计算过程,建立了基于均方差-TOPSIS的山区双车道公路纵坡路段运行状态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
最后,将评价模型用于G326德江县经境内K105+210路段爬坡车道工程实例,评判了爬坡车道对所在路段交通流运行状态的改善效果,并给出了爬坡车道设置的运行状态改善方法与措施,将理论应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本文的研究,可为评价山区双车道公路设置爬坡车道路段的运行状态的改善效果,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首先,对国内外爬坡车道的设置条件、设置前后运行状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爬坡车道所在路段的路权分配、运行速度变化、跟驰换道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交通实测数据确定了后文仿真实验的主导车型。
其次,根据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流特征,对仿真软件参数进行了标定,利用校正后的仿真实验模型,从通行能力、路段平均速度、运行延误、速度标准差等方面分析了爬坡车道设置前后各参数对纵坡路段爬坡方向的运行状态影响,结果表明:大车混入比是决定运行延误降低程度的主要因素;交通量和大车混入比是影响爬坡车道路段通行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坡长为900米、坡度为3%的双车道公路纵坡路段增设一条300米的爬坡车道,小客车平均车速提升10%~16%,载重货车平均车速提升5%~13%,路段的通行能力提升率为3%~26%,运行延误时间降低率最多高达90%以上。
然后,为了评判爬坡车道设置对纵坡路段运行状态改善效果,本文结合仿真实验和交通流理论,从交通流服务效率、安全、稳定性三方面,筛选出山区双车道公路纵坡路段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在传统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均方差客观权重方法改进了评价权重计算过程,建立了基于均方差-TOPSIS的山区双车道公路纵坡路段运行状态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
最后,将评价模型用于G326德江县经境内K105+210路段爬坡车道工程实例,评判了爬坡车道对所在路段交通流运行状态的改善效果,并给出了爬坡车道设置的运行状态改善方法与措施,将理论应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本文的研究,可为评价山区双车道公路设置爬坡车道路段的运行状态的改善效果,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