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裔创伤的治愈之路--以沃克作品《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和《紫色》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非裔美国文学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学之一。爱丽丝·沃克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切关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与创伤历史。童年时,爱丽丝·沃克的右眼被哥哥用玩具枪恶意射伤致使暂时失明,因未得到及时治疗留下永久的疤痕;后又不幸失身怀孕,曾企图自杀,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了流产。因此沃克遭受过严重的创伤。她又从父母身上,看到了白人对黑人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压迫。沃克深切感受到黑人所遭受的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创伤。因此,她从个人与家庭经历出发,以创伤书写展现黑人群体的创伤,试图为黑人的创伤治愈指明方向。
  本文将爱丽丝·沃克的两部代表作《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和《紫色》作为研究对象,从创伤角度分析格兰奇和西莉遭受的分别源自种族和性别的创伤。格兰奇·科普兰遭受的创伤,即作为种族主义的“他者”所受的创伤,展现了黑人男性在种族主义毒害下的窘境。黑人男性通过个体自助,完成创伤的治愈,并实现黑人男性从自我迷失到个体重生的蜕变。西莉作为父权主义的“他者”,她的创伤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困境。黑人女性在女性联盟的支持下,治愈了创伤,并实现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从身份缺失到身份重建的涅槃。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创伤阻碍了黑人身份的重构,导致个体的迷失。黑人通过个体自助或女性联盟的帮助,实现了从身份迷失到身份重构的转变。论文拟借助卡西·卡鲁斯和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理论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详细阐释格兰奇和西莉所受的创伤,包括创伤成因、创伤症状、创伤治愈、治愈结果,以展现爱丽丝·沃克为黑人群体应对来自种族主义和父权主义的创伤所做的探索,揭示沃克为黑人群体指明的创伤治愈之路。
  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爱丽丝·沃克的生平经历及其两部代表作《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和《紫色》,并综述这两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继而介绍创伤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卡西·卡鲁斯和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理论,而后阐释论文的意义及框架。第二章指出格兰奇和西莉受创的成因,即分别来自种族主义和父权主义的创伤。格兰奇的创伤源自种族主义“佃农制”和“白人至上”;西莉的创伤源自家庭成长和婚姻家庭,他们的创伤均是作为“他者”的悲剧宿命。第三章探讨格兰奇和西莉的创伤表征。格兰奇呈现无动于衷、人性残暴、个体堕落的窘境,西莉呈现情感麻木、与世隔绝、女性屈从的困境,并指出二者的创伤表征代表了黑人群体的创伤表征。第四章借助朱迪斯·赫尔曼关于创伤治愈的三种方法,即建立安全感、讲述创伤、重建联系。发现格兰奇依靠个体自助以探寻根源、寻求自赎、传达真谛的手段愈合了创伤,而西莉凭借女性联盟的力量,以构建安全、倾诉创伤、重构关系的方式治愈了创伤,继而探究格兰奇和西莉均积极通过多方求索治愈了创伤。第五章聚焦格兰奇和西莉创伤治愈的结果。格兰奇和西莉最终实现了从身份迷失到身份重构的华丽涅槃。第六章是结论。重申本文的论点,即沃克通过书写格兰奇和西莉的创伤,体现对黑人创伤的关切,并为黑人群体的创伤治愈指明方向。因此从创伤视角解读《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和《紫色》具有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代剧坛影响最为深远的剧作家之一,过士行自1989年创作个人第一部话剧《鱼人》至今,共创作剧本十余部。其中又以“闲人三部曲”和“尊严三部曲”系列剧作最具代表性,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屡被称赞。纵观过士行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虽然随着时间变化,其作品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但过士行一直本着民间立场,关注现实人生困境,体现出剧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少学者曾从多重角度对过士行剧作进行分析,本文则将过士行剧作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相联系,立足文本分析,并结合中国当代戏剧史,从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阐释
“城与人”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这一百年间,我们遭受了许多的曲折坎坷,也深刻地影响着城与人。这种影响使得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带来希望和创伤。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百年历史为跨度,呈现出百年沧桑中的城和人。《人面桃花》讲诉清末民初陆秀米等对革命的迷茫探索;《山河入梦》书写社会主义时期谭功达等人的社会主义实践;《春尽江南》叙述当下社会的精神建设。从江南乡村到转型中的乡镇到最后现代化的城市,陆秀米到谭端午,这些人的内心理想也在逐步变化。
  格非的“江
《广东文选》是屈大均编纂的一部地方性的通代总集,选录自汉代到明末清初广东籍的224位作家的1200多篇诗文作品。对于屈大均编纂《广东文选》之研究,学界现有成果不多,专门性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就更为少见。总集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一重要门类,无论其收录范围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明代以前都已十分成熟,屈大均《广东文选》的编纂,实际上是前人相关工作的继续。作为明遗民,屈大均对于传承和保存广东地方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其著作等身,不少撰述又与广东地方直接相关。《广东文选》编纂完
在数字时代,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进而衍生出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众多广受民众喜爱的网络新闻媒体。然而,近些年,为个人利益而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的新闻报道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消极的网络新闻报道现象,极容易导致受众对网络新闻媒体产生一些负面猜疑,降低受众对网络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从而危害网络新闻媒体的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网络新闻媒体存在着诸多信任问题,怎样完善目前的网络新闻媒
媒介技术的发展变革对人类传播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从早期人类口语传播至今,以电视、电影、电脑为代表的视觉传播媒介技术快速发展,而听觉传播相对应的媒介技术却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导致听觉传播在人类文明史中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伴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具备的联网和储存功能为传统电台的重构和移动音频的新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数字技术的移动音频平台第一次构建了真正意义上集实时传播和声音存储为一体的
2006年,美国社交平台Facebook首先创造并上线了新型广告形式——信息流广告,并借由这种广告形式收获了令人惊艳的广告效果和商业收入。2015年,继新浪微博等中国媒体率先试水信息流广告形式后,微信在朋友圈中投放首批信息流广告,不仅引起了巨大关注,而且成为了经典的营销事件。尽管如今信息流广告已经成为业界的重要的收入增长引擎,但是无论是在实际运用还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内,微信信息流广告效果仍然有很大的
我国网络游戏自20世纪末起步以来,尽管在产业经济方面取得亮眼成果,却始终饱受社会争议,商业价值与社会口碑之间的巨大反差,成为我国网络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在当前媒介泛化的趋势下,媒体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客观事物形象的重要渠道,媒体报道在影响受众认知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已经发现网络游戏报道中存在污名化现象,那么随着网络游戏被提升到互联网产业经济新引擎和民族文化新载体的地位,网络游戏
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新的视角对教育融合出版的现有实践进行梳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并为教育融合出版提供支撑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场景往往用来描述人和环境的关系。移动传播时代和物联网时代,其价值更加凸显。在教育融合出版的实践中,出版机构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场景的视角出发设计产品、创新服务、搭建盈利模式,但一直缺少体系化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教育出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