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黑人女性主义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le200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人女权主义起源于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运动,是女权主义重要的分支。它主要研究美国社会强加于黑人妇女身上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偏见等多重压迫,揭示黑人妇女在这些压迫下所受的苦难,并为她们提供一些摆脱苦难的方法。其作品一直密切关注着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她们在多重压迫下对独立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黑人女权主义评论家通过女性或政治角度评论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常被视为对种族、性别及阶层的文化表达。   发表于1922年的《爵士乐》是托尼·莫里森最近的一篇长篇小说。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总是在其作品中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独特经历和情感。她的作品着重于黑人女性在性别、种族以及阶级的歧视和压迫下的自我觉醒、追求独立和自我价值以及黑人姐妹、母女之间的问题,《爵士乐》也不例外。它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莫里森的巅峰之作。但是,国内对其学术上的研究却远远不够,特别是在黑人女权主义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在此方面的一个尝试。   这篇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文学成就、《爵士乐》的故事梗概及写作背景和理论,包括黑人文学及黑人女权主义的介绍以及对莫里森生平经历的简介。这些是分析这篇小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理解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角色有很大帮助。第一章论述内在压迫的黑人女性。第二章通过阐述《爵士乐》的主题、背景以及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讨了遭受“内在化的种族主义”的黑人女性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畸形之爱。第三章更进一步描述了遭受种族歧视的非裔的美国人和对自我的追求。这些通过在作品中的非裔的美国人生存现状和女主角维奥莱特复杂的心路历程及黑人妇女本身的局限性来呈现出来。为了更好理解女主角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和女权主义的解读,这里(本章)使用了莫里森的“潜伏暴力”来阐明。接着第四章简要分析了黑人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寻求自我的影响及深远意义。最后,结语部分重申本人观点。通过将黑人女权主义与托尼·莫里森著作《爵士乐》结合,我们对这位伟大的黑人女作家和她的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
其他文献
1974年10月13日,毛泽东的专列来到长沙,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热情地上前问候。看到毛泽东旅途疲惫的样子,张平化便劝他走上停在站台上的红旗牌轿车。一路上,张平化留心地观
听力教学在整个的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语言学习的四项技能“听、说、读、写”中,“听”被放在第一位,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
10月13日,针对最近一些地方发生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案中,个别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严重危害,新华社发表时评,旗帜鲜明地提出《领导干部不要搞“小圈子”》。该文指
本文运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中的文学人物分类法,对彼得·潘和孙悟空两位顽童人物代表进行纵向贯通和横向比较。多年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很少受到学者与读者的关
阐释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的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然而将阐释学应用于翻译研究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传统翻译理论带
期刊
在光电技术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光电演示动态的情景使学生加深理论概念、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