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时间对毛发移植术后移植毛囊脱落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毛发移植手术后移植毛囊的存活率和密度都有很大提高,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但是目前毛发移植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多数移植的毛囊需经历术后脱落期。通常,移植的毛囊大多由生长期进入退行期,随后进入静止期(此阶段即表现为毛发脱落),需要6个月才能获得满意的外观。脱落期的出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满意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三个原因:毛囊提取及移植过程的机械损伤,体外保存因素和移植后毛囊的血供重建(即缺血-再灌注,再神经支配等)。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避免脱落期的出现。目前已有的毛发移植相关基础研究大多是用来源于头皮标本或者啮齿类动物触须的毛囊作为移植对象。动物实验使用的毛囊在手术后24小时内进行分离,毛囊分离和移植间隔时间往往超过20小时,甚至有些研究在毛囊分离后96小时才进行移植,这显著长于正常手术时间,导致移植物的存活率较低,因此不能完全模拟临床中毛发移植手术过程。尽管即刻移植的概念在几年前已有学者提出,该方法可以避免体外保存过程,减少体外保存过程对毛囊的损伤,但是它对于术后脱落期是否有影响,它与常规延迟移植的差异,以及相关的机制缺乏研究。据此,我们先以体外保存过程作为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对毛囊提取器获得的毛囊进行即刻移植,评价其对脱落期的影响,同时构建裸鼠体内毛囊移植模型模拟临床毛发移植手术过程,研究即刻移植和正常移植的毛囊之间存活过程的差异,探讨脱落期出现的机制,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希望为雄激素性脱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明确保存过程对人毛发移植术后移植毛囊脱落期的影响2.构建裸鼠体内毛囊移植模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3.通过裸鼠体内毛囊移植模型探讨毛囊移植术后脱落机制方法:1.即刻移植对人毛发移植术后脱落期的影响所需毛囊提取完毕后,将供区右侧提取的毛囊全部拔出,部分保存在0℃林格液中,部分保存在生理盐水中。患者先取右侧卧位进行即刻移植,一位医生将左侧供区的毛囊拔出,交于另一位医生即刻进行种植,种植于左侧受区。左侧种植结束后,嘱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右侧受区毛囊的种植即进行常规毛囊移植步骤。术后拔取部分移植的毛囊进行后续检测,观察毛囊的生长情况。2.裸鼠体内毛囊移植模型的构建及评价用FUE技术获取患者后枕部完整毛囊,部分毛囊在裸鼠体内进行即刻移植,部分毛囊单位在0℃林格液中保存3小时后再进行移植。术后第0.5,1,2,3,5,7,9天分别对移植的毛囊进行取材并检测,部分裸鼠喂养至30天,评估术后毛囊的脱落率。3.毛囊移植术后毛囊脱落期出现的机制探讨将获取的后枕部完整毛囊在0℃林格液中保存3小时后再进行裸鼠体内移植。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巨噬细胞清除组和巨噬细胞增加组。对照组在移植术后每天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巨噬细胞清除组在移植术后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含有脂质体的氯膦酸盐,巨噬细胞增加组则每天注射一次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各组均连续注射一周。术后第0.5,1,2,3,5,7,9天分别对移植的毛囊进行取材并检测,部分裸鼠喂养至30天,评估术后毛囊的脱落情况。结果:1.即刻移植对人毛囊移植术后脱落期的影响通过细胞的活死染色我们发现即刻提取的毛囊中仅有少量死细胞,而体外保存后的毛囊中死细胞数量增加,死细胞数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生理盐水组中毛囊细胞死亡率明显高于林格氏液组。观察毛囊的死细胞分布,发现死细胞基本上位于毛囊的真皮鞘中,即刻提取的毛囊外周被大量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所覆盖,排列整齐而密集,保存在林格氏液和生理盐水中的毛囊中的胶原纤维显得略微杂乱和稀疏。真皮鞘中间层中可以观察到一些破裂的纵向胶原纤维和横向胶原纤维。以上结果表明即刻移植有助于移植毛囊保持更好的形态。术后1个月常规移植组部分毛囊出现脱落。即刻移植组毛囊生长良好,无明显脱落,且毛干长度长于常规移植组。常规移植侧的部分毛囊在第3天出现退行期改变,即刻移植的毛囊血管化情况优于常规移植的毛囊,且炎症因子的浓度较低,凋亡细胞较少。2.裸鼠体内毛囊移植模型的构建及评价即刻移植的毛囊在第3天首次观察到血管化,常规移植的毛囊则在第5天观察到血管化。第5天部分常规移植的毛囊出现退行期改变,即刻移植组则在第7天。在常规移植的毛囊周围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多于即刻移植组。在常规移植组中与毛囊周期相关的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1α的表达高于即刻移植组,而VEGF的表达则较即刻移植组低。毛囊移植术后1个月常规移植的大部分毛囊出现脱落,即刻移植组的裸鼠背部仍可见大量毛干。3.毛囊移植术后毛囊脱落期出现的机制探讨巨噬细胞清除组毛囊周围无明显巨噬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增加组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巨噬细胞增加组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巨噬细胞增加组和巨噬细胞清除组在第3天可观察到部分退行期毛囊,对照组在第5天才观察到退行期毛囊,且巨噬细胞增加组和巨噬细胞清除组在第5天呈退行期改变的毛囊多于对照组。巨噬细胞增加组在术后第3天观察到血管化,而对照组和巨噬细胞增加组第5天才在移植毛囊周围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巨噬细胞清除组则血管化较差。毛囊移植后的第2天和第3天,巨噬细胞清除组的VEGF低于对照组,而巨噬细胞增加组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噬细胞增加组中TNF-α,IL-1β和IL-1α的表达最高,巨噬细胞清除组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一直较低,而对照组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在移植后第二天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在移植后30天,三组移植的毛囊大部分都已经脱落处于静止期,且巨噬细胞清除组和巨噬细胞增加组中脱落的毛囊多于对照组,而巨噬细胞清除组和巨噬细胞增加组之间毛囊脱落率无明显差别。结论:1.即刻移植的毛囊中细胞损伤小,移植后毛囊的血管化情况较好,虽然即刻移植不能完全解决脱落期的问题,但是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毛发移植术后移植毛囊脱落率。2.裸鼠体内人毛囊移植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后期可用于药物筛选或者其他与人毛囊相关的研究。3.适量巨噬细胞浸润可促进移植毛囊的血管化,有助于毛囊存活,但是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过多或者缺失均增加了毛囊移植术后脱落率。即刻移植降低毛囊脱落率的原因可能与即刻移植的毛囊损伤小、移植术后适量的巨噬细胞浸润有关。为了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我们应减少毛囊损伤,尽早将毛囊移植到受区,用合适方法促进毛囊的血管化,同时控制受区的炎症。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动目标跟踪在军事与民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当前越来越多的机动目标跟踪来说,经典的Kalman滤波跟踪算法及其一些传统的改进算法将面临运动方程的非线性与观测方程不确定性的挑战。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在目标跟踪领域的应用也开始受到关注。基于此,本文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动目标的Kalman滤波跟踪算法研究,具体展开的工作内容如下:(1)
学位
词语搭配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词语搭配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还能使语言的表达更加流利。但当前词语搭配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学生缺少真实语料的输入,二是教学方式以背诵为主,比较机械化,三是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词语搭配能力的培养,四是学生并不了解词语搭配学习策略。学者们对词语搭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很多是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研究。但同时研究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有
学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表达在活化T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性分子。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提呈细胞(APCs)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与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相互作用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s表面的CD80或CD86与T细胞表面的CD28相互作用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TLA-4可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CD28竞争结合APCs表面的CD80或CD
学位
背景:肝郁证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中医药在调节治疗肝郁证等精神心理疾病有着一定的优势。加味逍遥散常用于肝郁证的治疗,但机制尚未明确。文献研究显示IDO1以多种途径参与肝郁证的发生,是肝郁证发病的一个关键节点,但是其是否参与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证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基于脑fMRI研究在肝郁小鼠中IDO1的调控作用和加味逍遥散干预肝郁证的机制,以期进一步探究肝郁证的发病机制,为有效的预防和治
学位
背景和目的: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具有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预后差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手术和术后放化疗,胶质瘤患者需要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来改善预后。免疫治疗离不开对肿瘤相关抗原的探究。CD163常作为一种清道夫受体常表达在巨噬细胞上。现有研究发现CD163也表达在一些实体肿瘤细胞上,但CD163在胶质瘤细胞上的表达情况仍不明确。本课题将探究CD163在胶质瘤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对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癌是全球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目前对于肺癌的治疗手段,多集中在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方式上,不过即便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及联合应用,肺癌在世界范围内极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及早的发现、控制肺癌发病危险因素,将肺癌治疗的疾病窗前移是控制肺癌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中医的“体病相关”理念在预防疾病中有着独特的见解,
学位
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对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和模型小鼠的脑功能磁共振改变及疗效,探究调控自噬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纳入正常人42名和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40人,随机分为西药组(舍曲林+安慰剂)21人,中药+西药组(加味逍遥散+舍曲林)19人。入组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脑fMRI扫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估等。复制慢性应激肝郁证小鼠模型,对其进行加味逍遥散干预和治疗前后脑fM
学位
研究背景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行为与功能有明显影响,与药物成瘾密切相关。氯胺酮是广泛滥用的新型毒品,目前对其成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中药活性成分青藤碱有显著抗成瘾作用,但其对氯胺酮依赖的作用及机制尚未明了。基于肠道菌群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及青藤碱的前期研究,本课题通过氯胺酮依赖小鼠肠道菌群生物特征的变化,探讨青藤碱治疗氯胺酮依赖的作用机制。目的运用16S测序技术及操控肠道菌群策略,分
学位
研究背景扩弓治疗是正畸医生临床工作中较常使用的治疗方式,以往在对后牙区行牙性扩弓时,为了控制转矩即控根而使用方丝矫治。但使用方丝矫治的初始加载力值较大,易引起牙根吸收、牙槽骨变薄甚至骨开裂、骨开窗等不良反应。近年来,骨皮质切开联合植骨术辅助正畸治疗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目前对使用骨皮质切开联合植骨术辅助正畸扩弓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转矩控制对这一技术辅助下扩弓效果的影响也未见报道。综上,
学位
背景:甲基苯丙胺的中枢作用与外周作用互相影响,相互间存在着联动性。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囊性小体,可携带miRNA等物质参与细胞间或系统间的信息交流。血清外泌体具有沟通中枢与外周联系的特殊作用。对血清外泌体生物特征和功能的研究,可揭示一个由外泌体介导的信息传递方式和表达调控网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注释和阐明药物成瘾机制,完善中医药戒毒理论。目的:对大鼠血清外泌体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探讨甲基苯丙胺依赖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