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代对“邪”、“毒”的认识出发,介绍了“邪”、“毒”的含义,并概括指出在中医学中将“邪”与“毒”作为致病因素是最主要的,也是文中讨论的重点。
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外邪和内邪两大类。外邪和六淫密切相关。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六淫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相关;其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几种邪气同时侵犯人体;其感邪途径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在病变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转化。并分别详细论述了各种邪气的致病特性及其临床表现。
毒是指某些致病力强,容易引起危重表现的一类致病因素。毒从形成途径分类,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是自外感受侵袭人体以致机体产生严重损害的一类病邪,如疫疠毒邪或由风、寒、暑、湿、燥、火等邪盛所生之毒;内毒是指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产物蕴积体内而化生之毒,主要指五志过极化火而成火毒,痰浊久郁成痰毒,湿浊久蕴成湿毒,以及瘀血蕴蓄日久而成瘀毒。内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生致病因素。毒从阴阳分类,可分为阴毒和阳毒两大类。文中详细论述了各种毒的临床表现及其治法,从中突显了“毒”致病较“邪”致病重、险、危、预后差。周仲瑛认为一些难治性重症多与毒有关。近年来众多医者从“毒”论治多种重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心肌炎、肾盂肾炎、流行性感冒、白血病等取得佳效,也反证了“毒”为病的严重性,显示出研究“毒”致病说的重要意义。
邪毒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邪盛成毒,邪聚成毒,邪蕴成毒及邪瘀成毒。邪盛成毒,即邪气暴烈、亢盛可化而成毒。多见于疫毒的形成,或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疫毒致病暴戾,传染性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化热入里,邪热亢盛,热盛成毒,热毒迅速深入营血分,易出现凶险病变。不同的邪气聚集可化生成毒。邪蕴成毒,多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气逐渐蓄积蕴结,日久化生成毒。此时的“毒”既是病因概念,又是病机概念,并有化热的趋势。邪瘀成毒多为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新旧病理产物综合作用于人体,久之瘀积成毒,产生实质损害。本证多为因虚致实所形成的虚实夹杂证。多见于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及各种后遗证等。
本文虽对“邪”与“毒”从概念、分类与形成、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治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但对“毒”的准确界定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使“毒”的确定向着定量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