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脸模型重建的三维人脸识别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ps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采用某些特定的算法对人脸特征进行提取,然后依据这些人脸特征进行身份验证。人脸识别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场合,因为这项技术具有简单的操作、直观的结果和好的隐蔽性等优点。由于三维人脸信息相对二维人脸信息来说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人脸面部信息,由此三维人脸别可以解决很多在二维人脸识别上无法解决的困难,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对三维人脸识别进行了研究。  本文在研究了计算机视觉相关算法、三维人脸重建方法和三维人脸识别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人脸模型重建的三维人脸识别实验系统。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在三维人脸重建方面,本文是基于双目立体视觉原理来进行三维人脸重建的。首先根据张正友标定方法对两台摄像机进行双目立体标定,然后根据标定得到的摄像机参数来进行图像校正,使得左右图像对上对应的特征点在纵坐标方向坐标一致。特征点提取部分采用主动形状模型(Active Shape Models,ASM)算法自动获取的到二维图像上的特征点的位置,再根据视差测距法获得特征点的三维坐标,完成三维信息的恢复,从而得到三维人脸识别所需要的特征点三维信息。  2、三维人脸识别方面,根据人脸三维几何特征进行了三维人脸识别的实验。首先分析人脸面部的器官的位置关系,提取了六大类几何特征来对人脸进行表征,然后使用融合多特征的识别比对方法使待测人脸与数据库人脸进行比较,最后获得实验结果。  3、在进行三维人脸识别的融合多特征识别比对时,通过分析现有的加权值确定方法,本文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加权值确定方法。相对于仅仅根据经验和几何特征所占有的比例来设定加权值的方法不同,本文是根据类内距离最小,类间距离最大的准则设定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将样本的几何特征进行训练,得到最优加权系数,然后再用这些加权系数来融合几何特征进行三维人脸识别。最后在实验中,分别对两种加权方法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说明本文提出的加权方法在提高识别率上有一定作用。
其他文献
肌肉发育和抗病性状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对于鸡的品种改良和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利用价值。NF-κB是调控免疫应答和肌肉分化过程的重要转录因子,AKIRIN2通过间接作用N
从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模拟系统的使用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移动台处于高速运动、地形复
本文主要研究了压缩感知的理论和压缩感知在脉冲超宽带雷达中的应用,压缩感知(CS)理论是由Donoho,Candes,Tao和Romberg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它为传统的信号采样理论带来了变革。对信
针对现有的瞬变电磁探测发射机不能同时适用于浅层探测和深层探测的问题,以及瞬变电磁探测系统进行地质勘探的周期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设计实现了一套功率自适应的、大发射
随着Interne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有效地弥补了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防护技术的缺陷,已经成
随着对于定位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线性调频信号已成为无线通信定位领域及其重要的一种新兴定位技术。因其高精度、低功耗、高穿透力等众多特点,非常适用于做跟踪测距、室内等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近年来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在生物转化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回收电能,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构建了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了接种
随着石油开采行业对薄互储层的逐渐重视,如何通过现有的技术来确定薄互层,并对其进行识别,已经成为地质工作者们主要研究的对象。在我国,有很多储层都是以薄互层为主,因此,对薄互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不断普及和开放性的日益增强,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利用信息隐藏技术来解决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