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应力作用下煤岩裂隙演化力学机理及瓦斯渗流规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采煤过程中,受采动应力的影响,使处于稳定状态下的煤岩体发生失稳破坏,引起煤岩体内部应力重分布,煤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工作面前方煤体渗透率发生改变,尤其是在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等复杂地质环境中,更易造成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的发生,将会对人员、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消除煤与瓦斯等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国内外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本论文以川煤集团杉木树煤矿 2+3#突出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现场采动应力测试和瓦斯抽采流量监测,对杉木树煤矿2+3#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①采用应力解除法对杉木树煤矿2+3#煤层S3012工作面进行现场原岩应力测试,获得S3012工作面地应力分布规律。
  ②对原煤试样进行常规三轴加卸载渗流试验、不同应力水平下调节瓦斯压力渗流试验及峰后加卸载渗流试验。认为试样峰值强度随瓦斯压力的增加呈线性降低,随围压呈指数增大。拟合瓦斯压力与内摩擦角及瓦斯压力与内聚力的关系均符合线性函数。恒定轴压卸围压至目标值后的恒压区内,试样出现恒压增流效应。拟合卸围压以及峰前增轴压过程中试样渗透率与主应力差均满足 ExpDec1 函数关系;煤样渗流速度随瓦斯压力的增大呈幂函数增加,拟合试样渗流速度与轴压、渗流速度与围压关系曲线均满足负指数函数;峰后加卸载围压过程中试样渗流速度(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关系曲线满足 ExpDec1 函数,且每次加卸载围压后渗流速度(渗透率)比前一次加卸载围压后渗流速度(渗透率)增大。
  ③对原煤试样进行交替分级加载轴压和加、卸载围压试验,恒定轴压和围压速率、交替增轴压、卸围压试验,变轴压加载速率下交替增轴压、卸围压试验,以及变围压卸载速率下增轴压、卸围压试验。提出采用单位应力状态下试样轴向应变变化率ε1、径向应变变化率ε3和渗透率变化率k进行表示加卸载过程中轴压和围压对试样变形和渗透特性等参数的敏感性。采用单位时间内各试样的轴向应变的变化速率ε1、径向应变的变化速率ε3和渗透率的变化速率k分析变轴压加载速率和变围压卸载速率下各试样的轴向应变、径向应变和渗透率的影响特性。
  ④进行了常规三轴加卸载作用下岩石试样的力学及渗透性试验,和分阶段增轴压、循环加卸载围压作用下裂隙岩体的力学及渗透性试验。提出采用岩样渗透率损害率和最大渗透率损害率来评价岩样渗透率的恢复程度和降低幅度,认为岩样渗透率损害率越大,渗透率的恢复程度越差。最大渗透率损害率越大,岩样渗透率的降低幅度越大;提出采用岩样体积膨胀率和最大体积膨胀率来评价岩样体积的膨胀程度和增大幅度,认为岩样体积膨胀率越大,岩样体积的膨胀程度越大。最大体积膨胀率越大,岩样体积的增大幅度越大。
  ⑤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煤层回采过程中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的三向应力演化规律、三向塑性区演化规律、顶板岩层的三向变形规律、煤层顶板位移“O”型状演化规律,以及煤层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裂隙场演化规律。
  ⑥建立瓦斯抽采煤体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和含瓦斯煤体渗透率动态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COMSOL Multiphsic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煤层瓦斯抽采的运移规律,以及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压力和渗透率演化规律。在 S3012 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布置钻孔应力计和气体流量计,获得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支承应力与瓦斯抽采流量分布规律。
其他文献
1 工程应用背景  220 kV 浔峰输变电工程架空线路工程塔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该地区溶洞地质较为普遍,在塔基地质钻探时,多个钻点出现地下溶洞或土洞。为了避免塔基多次移位重复征地赔偿及保证工程按期安全施工,所以对溶洞地质的铁塔地基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处理,然后再进行铁塔基础施工。经袖阀管注浆加固处理的桩位,在基础灌注桩孔及浇注过程中均无塌孔、漏浆等情况发生,工程按时完成。袖阀管注浆工法是由法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工业领域,并且在领域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众多行业领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电力排灌站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电力排灌站;机电一体化技术;合理运用  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将英文机械学Mechanics与电子学Electronics二者有机的结合
期刊
综合应用石油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油气成藏动阻力耦合关系与输导体系有效性为核心,深入探讨了饶阳凹陷北部洼陷区古近系运聚机理,并对洼陷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烃源岩地质地化特征与热演化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饶阳凹陷北部洼陷区沙三段与沙一段源岩生烃特征,认为沙一段烃源岩生烃潜力优于沙三段,但热演化程度较低,生烃能力较弱。不同洼陷不同源岩层生烃特征差异明显,其中马西洼陷生烃能力较强,沙三段烃源岩为主力生烃层,任西洼陷则以沙一段为主力生烃层。
多波技术能够为复杂储层油气藏勘探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体现其优势的关键之一在于有效的转换波成像。弹性逆时偏移是针对多分量地震数据的成像方法,在转换波成像方面具有理论优势。但是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多分量数据处理的整体流程着眼,围绕影响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的前期处理、波场模拟方法、成像方法和计算效率开展了理论分析和研究。
  弹性逆时偏移的输入是多分量地震数据。但是传统处理流程首先将多分量数据分为标量纵横波数据,然后分别实施不同处理。因此处理过程改变了数据的形态和纵横波之间相对
本论文以孤东油田为例,针对河流沉积系统中的曲流河储层独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由于曲流河的频发迁移、摆动,导致不同时期点坝的侧向侵蚀切割形成复杂连片、带状沉积。而目前对地下曲流带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对曲流带平面形态展布的刻画。本论文借助具有较高垂向分辨率的钻井资料以及具有较高横向分辨率的地震资料细致地刻画地下曲流带内部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结构单元的分布特征,并以岩芯分布的分析测试数据推演点坝内部各结构单元的物性分布特征。以期形成一套对地下曲流带储层结构解剖的系统解释方法。
  曲流带边界主要发育废弃河道。废弃
综合应用油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油气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断裂-盖层的时空有效性为核心,深入探讨了长岭断陷龙凤山-东岭地区断-盖耦合控藏机制机理,对断-盖耦合控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定量评价了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明确了断裂的时空有效性与油气运聚的关系。龙凤山地区断裂仅在第一期成藏早中期(距今106.3~103.0Ma)对油气起到垂向输导作用,第一期成藏晚期(距今103.0~101.5Ma)和第二期(距今94.5~81.5Ma)主要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藏的精细描述发展成为地震勘探的重要目标,对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获取地下介质中的构造成像和参数分布是地震处理中的关键问题。全波形反演是数据域反演中的典型问题,基于正演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最优匹配的准则,试图重建地下介质参数的全波数信息。随着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波形反演发展成为地震勘探中的研究热点,并已初步应用到实际数据中,但是对实际数据的要求较高。由于地震数据低频缺失、初始模型不准确和子波未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具有强非线性的全波形反演
随着油气开采的不断深入,深层勘探,复杂地质体,薄层、薄互层,小规模储集体成为了勘探开发的热点问题。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频率会发生吸收衰减,时频分析技术能够描述地震信号频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从而进行流体识别,储层厚度预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地震资料的时频分辨率,低信噪比下时频域有效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时频域弱信号的识别能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线性时频分析方法,曲波变换,二次型时频分析方法这三种时频分析方法出发,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改进或者提出新的时频分析方法。
  线
新疆蒙其古尔矿床是我国主要的天然铀生产基地,矿层碳酸盐和黄铁矿含量高且分布不均,尽管采用较为温和的CO2+O2中性浸出工艺,但仍存在化学堵塞风险。为了解决既有效浸铀、又避免化学堵塞的难题,本论文对该矿床CO2+O2中性地浸过程中铀的浸出和元素迁移机理进行研究,先后开展了室内“矿层水+NH4HCO3+CO2+O2”与“尾液+CO2+O2”静态浸泡试验,以及野外现场“两抽六注”的CO2+O2地浸条件试验,运用矿物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蒙其古尔矿床CO2+O2中性地浸体系铀的浸出
煤层瓦斯含量是重要的瓦斯基础参数,为煤层气的资源勘探、评价与开发、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相对精度最高的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是直接测定法。但在取样过程中有大量瓦斯解吸而造成瓦斯损失,易使测定结果误差较大。相关的模拟和低温试验表明用低温抑制瓦斯解吸法可以极大地减少瓦斯损失量。因此,研究基于冰冻煤体取芯技术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含瓦斯煤冰冻取芯钻具设计为目标,开展了冰冻作用后煤体物性及低温条件下瓦斯吸附-解吸-扩散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含瓦斯煤冰冻取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