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地下管廊盾构扩挖施工对地层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a1982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是典型的黄土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地裂缝,对地下工程的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通常穿越地裂缝的地下工程施工主要采用矿山法,而该方法工序复杂、效率低下,严重制约西安地区地下工程的实施。因此,本文以西安市科技八路综合管廊经九路-丈八北路路段为工程背景,提出先盾后挖的施工方法,根据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和工程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盾构扩挖方案及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施工方法的数值模型,通过分析地表位移和拱顶沉降的变形趋势,揭示了在扩挖时采用不同施工方法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CRD法进行浅埋暗挖法施工对地层沉降的影响最小。(2)盾构扩挖施工顺序优化及地层加固研究:分析不同施工顺序和不同预加固措施对地层沉降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施工顺序的不同引起地层沉降值也不一样,扩挖工序4的施工顺序对地层沉降的控制效果更好,即先挖除左上部分再挖除左下部分再挖除右上部分再挖除右下部分最后挖除底部。采用加固方法4的效果最为理想,即超前管棚和小导管注浆对土体进行加固。(3)盾构扩挖施工中隔壁和管片拆除优化:研究不同中隔壁拆除长度和管片不同拆除顺序对地层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一次性拆除中隔壁的长度为3m时对地层的影响最小,采用拆除工序2(先拆除奇数环后拆除偶数环)拆除管片更为合理。(4)现场监测数据结果及分析:对工程现场进行监测,记录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再将监测的数据与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是合理正确的。
其他文献
传统隐语义模型推荐算法仅仅使用用户历史评分和部分偏置项,没有充分挖掘到用户更深层次的潜在信息,从而导致推荐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传统隐语义模型推荐算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对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进行研究,通过引入用户浏览信息的先后关系提升推荐精度;其次通过补充时间因素和用户浏览信息的先后关系等方式优化传统隐语义模型,进一步提升该模型的推荐性能;最后将改进后的算法进行融合,并将融合后的
渝西涪陵页岩气田以及川南威荣页岩气田的发现,标志着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暗色页岩勘探取得突破。对盆地周缘包括北大巴山地区在内的下古生界页岩气地质调查和评价也受到重视。北大巴山南缘钻探结果发现下寒武统鲁家坪组页岩现场解析气质量体积为0.045mVt-24 m3/t,同时地质调查也在该地区发现有油苗和沥青点,预示北大巴山下古生界具有油气潜力。因此,亟需对北大巴山地区下古生界鲁家坪组和斑鸠关组富有机质页岩的生
建筑物作为城市重要人工地物之一,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建筑物信息提取在城市建筑智能普查、不动产登记、城市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复杂性,传统提取方法无法高效准确地完成建筑物自动化提取,因此,如何精确、快速地实现高分辨率影像中建筑物自动化提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提取方法中,目视解译法虽有较高的提取精度,但提取过程耗时耗力,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传统机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
遥感作为大范围地表监测手段,对地理国情监测、环境变化研究、军事目标识别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与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相比,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包含了更多地物细节信息,具有更丰富的纹理、形状和拓扑结构以及邻接关系等几何信息,能够为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来源。尽管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与典型地物分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幅宽遥感影像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是重要的科学问题。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是抑制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探究当前并预测未来黄土高原重要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可以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WRF模式获取逐日高分辨率(0.05°×0.05°)气象驱动数据,探究流域气候变化规律;构建
大地震的发生往往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会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断层活动与地震发生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引起的形变信息研究断层几何结构、滑动分布及库伦应力等可为防震减灾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北京时间2016年11月25日22时24分,在新疆阿克陶地区NWW走向的木吉断裂上发生了 MW6.6地震,给当地人民财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本文针对阿克陶MW6.6地震,基于Sentinel数据获
地震快速评估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的“黑箱期”快速评估并获得地震灾情信息,在防震减灾和震灾应急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仅在图形化的二维层面上实现了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而在三维空间信息的拓扑表达、数据解释以及空间交互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三维空间下地震灾情数据的3D可视化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地震应急灾害快
矿工是煤炭企业生产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行为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归结煤矿事故发生原因,人因事故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96.5%。当前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员工个体因素、正式组织因素以及对不安全行为的防控、干预等,缺少从矿工非正式组织视角对不安全行为系统的研究。为了预防矿工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事故并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本研究从非正式组织视角出发,探讨矿工非正式组织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首先,从煤炭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三维点云,包括多视密集匹配、激光雷达和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但在三维点云采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换站扫测才能获取整个目标区域的三维点云数据。分片点云应用的前提是将多测站扫测得到的点云转换到统一的坐标系下,即对不同坐标系下的点云进行配准。然而,三维点云的高密度特点会增加在点云序列间提取对应点的模糊性,导致对应点具有较高的离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如何防治并有效应对土壤侵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土壤保持服务作为生态系统提供的最重要的调节服务之一,在防治侵蚀和维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前人研究多以USLE模型或RUSLE模型为计算工具,欠缺机理研究。因此,本文以黄土高原腹地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开展3个研究内容:首先,基于有一定机理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