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三孤堆大墓位于安徽寿县朱家集西南。该墓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盗掘过两次,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第一次被盗的787件古物除少数精品入估人之手转卖于别处外,多数为安徽省政府提去,后来存于安徽省博物馆。第二次被盗的150余件,现在下落不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即是根据04年8-10月份笔者在安徽省博物馆整理的100多件青铜容器(即第一次被盗的重要器物)为主体。 已处战国晚期的李三孤堆大墓铜容器目前在楚系墓葬里数量最多,其中有70多件的铜容器上刻着楚王、王后、太子、附属宫室机构及铸客工匠等铭文内容,因此,无论从规模或规格上,该器群都是最高等级的。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战国晚期楚系铜器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汉代铜器的影响,更可以从物质层面上来重新认识楚国在战国晚期最后阶段的历史和文化。 但过去囿于材料公布的局限,学者们对该器群的研究偏重于铭文考释,而其他方面则难尽如人意,很多问题至今仍不能让人释怀。因此,对该器群进行多方位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已是势在必行了。 本文首先从尺寸、形制、纹饰、铭文、铸造工艺等方面对该铜器群中各器物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仅限安徽省博物馆馆藏铜容器),其间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和翔实,并对个别较复杂的器种进行简单的分型分式。 其次从器物组合、器物形制、纹饰特征、铸造工艺等方面分析其时代特征。该部分先是结合铭文研究成果,尽量还原该铜器群各类型器物的数量及其不同器类的组合情况;再通过器形纹饰的分析,总结出了战国晚期楚国铜器的风格特点,并由此发现有前代的器物混于其间;而通过对各器物铸造工艺的观察,了解到该器群的铸造融合了多种工艺手段,其中以春秋晚期以来一直流行的分铸法为主。 最后,本文基于前面的分析,在明确其时代和等级的前提下,尝试着从新视角来解析其内部结构,即将器群分为时尚器类和传统器类两种。据此,通过其他相关墓葬的铜器材料的对比,可知时尚和传统之分是楚系高等级墓葬铜器群的特点之一,而由传统礼器所反映的礼制上的保守性在楚国高等级贵族一直存在着。最后,通过与河北中山王墓铜器群的比较,进一步揭示出李三孤堆铜器群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