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探讨浅深刺法的概念与内涵、指导理论、操作特点、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应用规律,为传统针法的临床运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思路的借鉴。 方法: 在全面收集、整理浅深刺法的古籍文献、现代临床应用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原始信息的解析并构建针法古代和现代文献数据库。基于古代文献数据库,采用思辨性分析方法归纳并探析浅深刺法的概念与内涵、指导理论、操作方法等特点,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基于现代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浅深刺法临床应用的疾病谱、用穴处方、针具、针刺深度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关联分析,总结其运用特点和规律。 结果: 1.古代文献数据库共收录古代浅深刺法文献330条,来源于先秦至清末的41部古医籍,记载文献数目排在前五位的古籍为:《内经》及注本载87条,《针灸甲乙经》载29条,《针灸大成》与《针灸问对》各载25条,《难经》及注本载23条。从条目来源所属历史时期看:明朝古医籍条目最多,共139条,占48%;先秦两汉时期次之,共82条,占28%;宋金元时期、清朝、晋唐时期依次递减。从条目内容来看:病位浅深刺法有关文献共110条,占33.33%,构成浅深刺法操作的主体;分层复式操作者共91条,占27.58%;浅深针刺原则共38条,占11.52%;营卫刺法、四时刺法与三刺法等内容相对偏少。 2.现代文献数据库共收录现代浅深刺法临床应用文献203条,其中浅刺法87条、深刺法113条、分层刺法3条。从针刺病谱来看:共涉及内科、骨伤科、五官、皮肤、儿科5个疾病科属,内科应用率最高占51.23%,其次为骨伤科占34.48%;共涉及61种病症,面瘫应用率最高占13.79%,其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占9.36%。从用穴处方来看:主穴运用频次共896次,其中经穴应用最广,共涉及152穴计792次,占88.39%;其次为阿是穴,计62次,占6.92%。 从刺法-病症-主穴关联分析:阿是穴治疗疾病种类最多,共31种,占50.82%,其中浅刺操作41次,深刺操作18次;其次为风池穴,共治疗10种疾病,占16.39%,浅刺操作16次,深刺操作7次。从刺法-针具关联分析来看:共涉及针具6种,毫针应用频次最高,计184次,占88.46%;浅刺法选用1寸毫针为主,占31.48%;深刺法选用3寸毫针为主,占28.05%。从刺法-腧穴-针刺深度关联分析来看:目的: 浅刺四白穴的平均深度标准差最小,为5.00±2.12mm,其均数的代表性较浅刺其他腧穴要好;深刺天枢穴的平均深度标准差最小,为62.81±11.13mm,其均数的代表性较深刺其他腧穴要好。从刺法-留针时间关联分析来看:浅刺法留针0~60min不等,深刺法留针0~120min不等;其中,浅刺不留针计20频次,深刺法计13频次;浅刺留针1~20min计61频次,深刺法计25频次;浅刺留针31~60min计27频次,深刺法计38频次;留针61~120min仅为深刺法,计7频次。从刺法-病症-配合其他疗法关联分析来看:电针的配合使用度最高,共治疗疾病20种,占32.79%,其中浅刺法配合18次,深刺法配合35次;其次为TDP,共治疗疾病12种,占19.67%,其中浅刺法配合14次,深刺法配合5次。从刺法-疾病-治疗结果关联分析:浅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平均次数及标准差最小,为9.25±1.500次;深刺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平均次数标准差最小,为21.78±3.528次,具有代表性。治疗效果以深刺法治疗颈椎病的总有效率最高,为98.10%;浅刺法治疗面瘫的总有效率次之,为98.09%。 结论: 1.浅深刺法属相对概念,核心内容为历代医家在针刺深度如何兼顾疗效与安全问题上的解读。 2.以经络、五体为主的浅深层次理念始终是贯穿针法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3.浅深刺法的古代运用特点提示:早期刺法具有灵活施治和对症诊疗、针至病所的特点。操作以直入直出的提插动作为主,取穴少而精。浅刺法限于皮内或皮下,包括体表络脉、瘀血处;轻浅疾速,不留针或少留针,刺激量偏小。深刺法可深达肌肉、筋膜或骨缝;要求指力持续,久留针,刺激量偏大。 4.浅深刺法的现代应用规律提示:浅刺法对面瘫,皮肤科和儿科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优势,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骨伤科以及五官科疾病多采用深刺法治疗。临证选穴以头面、躯干部经穴和局部阿是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