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见光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C键的构筑是有机合成化学的永恒主题。与传统活泼官能团反应不同,惰性C-H键活化和直接转化减少了各种试剂和原料的预先官能团化,是高效、原子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理想合成策略。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一类典型的C-H键活化反应。自2003年被报道以来,这类反应激起了化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最近,以节能、节约、洁净为目标的光化学反应为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温和条件下,可见光催化实现了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本论文我们围绕C-H键活化和直接转化,开展了新型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针对绝大多数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在有机溶剂中完成,我们研究了水相进行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通过原位水解水合RuCl3,成功将水合RuO2纳米颗粒负载到水溶性石墨烯的表面,并首次利用该复合物(G-RuO2)和氧气在水相实现了三级胺和硝基烷烃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高分辨透射电镜显示石墨烯表面的纳米颗粒尺寸约2nm,X-射线光电子能谱确定了纳米颗粒是以水合RuO2形态存在于石墨烯的表面。相对于水合RuCl3和水合RuO2,水溶性G-RuO2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反应效率未见明显降低。   2.针对所有报道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必须在氧化剂帮助下有效进行的特点,我们利用可见光催化,开发了没有氧化剂参与的“交叉偶联放氢反应”,实现了Ⅳ-芳基四氢异喹啉和吲哚、亚磷酸二苄酯以及丙二酸二甲酯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脱除的质子被水溶性石墨烯负载的RuO2复合物转化为氢气放出。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的研究明晰了反应进行的机制。   3.针对二级胺较高的氧化电位及氧化后产物的稳定性差,从而导致交叉脱氢偶联反应产率低下的缺点,我们利用可见光催化和廉价金属盐促进了二级胺与吲哚衍生物的交叉脱氢偶联及串联环化反应。研究发现二价铜盐和底物二级胺原位产生的配合物能够作为光敏剂,空气中的氧气作为终端氧化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高效合成了吲哚并喹啉以及取代的喹啉衍生物。原位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揭示了铜盐通过电子转移促进了二级胺的氧化并活化了亚胺的亲电加成反应。这是首例可见光催化的二级胺交叉脱氢偶联及串联环化反应。
其他文献
对于酒店来说,员工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加班、工作压力等等都有可能造成酒店员工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会
许多药物和天然产物都含有多取代烯基的基本骨架,如何高立体、区域选择性构建多取代烯基骨架成为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目前报道的制备多取代烯烃的方法主要有炔烃碳-金属化和逐步组装法,该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反应条件苛刻、选择性差、副产物多、产率低等。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高立体、区域选择性的方法来合成多取代烯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机硫族烯烃中的C-Z(S、Se、Te)键键能较低而易于发生转化,它
离子液体是一类新型的有机盐,具有极低的蒸汽压,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且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离子液体复杂体系相行为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针对传统支持向量机(SVM)对图像中含有的噪声或野值样本的不敏感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隶属度的模糊支持向量机(FSVM)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样本类中样本与其所属类别和
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Ethylene-acry late Copolymer EBA)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密封圈、包装薄膜、软管和电缆等。但该材料易燃烧且易熔滴,阻碍了其在电子电器、线缆等一些领域中的应用,因此提高乙烯-丙烯酸酯的阻燃性能及抗熔滴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根据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特点,采用紫外光交联技术和以碳酸钙(CaCO3)和硅树脂在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恶性肿瘤的治疗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化学药物治疗是除手术治疗外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大多数化疗药物水溶性差、稳定性差、选择性差、容易被快速清除
随着聚集诱导荧光(AIE)现象的发现和限制分子内旋转(RIR)机理的提出,对AIE分子荧光的调控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数个四苯乙烯(TPE)的衍生物和绿色荧光蛋白(G
临床医学的发展对人体的生化指标的检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必将由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因此,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就变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快速有效地测
随着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界面扩张流变研究逐渐成为界面膜性质研究的一大热点。界面扩张流变是认识微观界面结构的有效手段,通过界面扩张流变研究界面活性物质在界面
“《我们一起来!》吸引孩子们的,绝不是简单的明星效应,而是那纯粹的运动协作的快乐。这也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带给孩子们的必需品。”“我由衷地爱上了《我们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