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子宫粘膜下腺肌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统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在2002年01月0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9例子宫粘膜下腺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随机抽取同时期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内膜恶性肿瘤各30例作为三个对照组。相关数据经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_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总数n<40,或有理论频数T小于1时,采用Fisher概率法进行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年龄:子宫粘膜下腺肌瘤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为43.47±10.58岁(32~73岁),其中绝经患者占2/19。其发病年龄与粘膜下肌瘤无统计学差异,较内膜息肉及内膜恶性肿瘤患者年轻,有统计学差异。平均孕次为2.471.07次,较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产次为1.320.82次,较内膜息肉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其他组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19例患者中2例已绝经,绝经后阴道流血占1/2,另一例患者因体检发现宫腔占位。余17例未绝经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10/17)、经量增多伴经期延长(8/17)、继发性贫血(9/19)、痛经(5/17)、下腹不适(4/19)、体检发现宫腔或宫颈占位(3/19)等。主要体征为肿物突出宫颈(12/19)、子宫增大(9/19)等。该临床表现与粘膜下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诊断及辅助检查:19例患者均行经阴超声检查,均查出宫腔占位,但均未诊断为粘膜下腺肌瘤,误诊为内膜恶性肿瘤占2/19,误诊为粘膜下肌瘤占17/19。7例行肿瘤标记物检查,其中1例阳性(CA125:60.18U/ml)。3例行术前诊断性刮宫,均阴性。1例行盆腔CT检查,怀疑内膜恶性肿瘤。4.术中所见及病理:18例见有蒂,平均蒂宽1.32±1.45cm。赘生物平均大小2.83±1.72cm。肿物部位位于宫体占11/19,宫颈占8/19。3例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子宫粘膜下腺肌瘤。术中诊断率为21.1%。5.治疗及预后:1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阴腺肌瘤切除术10例,宫腔镜电切术4例,经腹全/次全子宫切除术3例,经阴子宫全切除术1例,经腹腺肌瘤剔除术1例。15例未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术后均未给予药物行辅助治疗。余4例切除子宫患者,其中3例未绝经,无绝经患者中子宫切除占3/17。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复发无影响。结论:1.子宫粘膜下腺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好发于生育期经产妇。2.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率极低。需加强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注意超声典型特征,必要时应用CT/MRI、宫腔镜检查及综合手段。3.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切不可盲目经阴摘除肿物或过度治疗,宫腔镜电切除术为最佳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尚没有大样本研究。